2016年11月09日 星期三
课堂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张菊荣

    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从课程原理来看,课堂教学的使命是将国家课程标准转化为学生的现实素养。如果最后学生的素养并不是国家课程标准所希望的,那么就不符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基本逻辑,就没有做到“不忘初衷,方得始终”。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整个课程的语境下是将国家课程要求转化为学生素养,到了具体的课堂语境中,就是“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教师的所教、学生的所学、对学习所做的评价,这三者应该是吻合的。当然,现实中“教-学-评”不一致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教的不一定是学的,学的不一定是评的,“教-学-评”三张皮。然后,国家课程要求无法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评既不能证明教,也不能促进学,“种瓜不得瓜”“种豆不得豆”。

    “教”“学”“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评”一致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因为学生“学会”要经过两次信息转换,第一次从教到学,是信息的人际转换;第二次从学到学会,即信息的自我转换。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学会了。如何证明“学会”?通过评价。所以,“教-学-评”一致性可以保证信息的两次转换,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

    那么,怎样确保“教-学-评”一致性呢?怎样确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呢?我们可以采用三条路径。

    其一,“教-学-评”共享目标。“教”“学”“评”三者不一致,“种瓜”就不能“得瓜”,“教”“学”“评”要一致,其基础就是三者“共享目标”,都与目标相一致,所以,“教-学-评”一致性的全称应该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目标是国家课程标准在课堂的具体要求,既要符合国家课程标准,也要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是课堂的灵魂,没有共享目标,“教”“学”“评”就会四分五裂,课堂教学也就“失魂落魄”。

    其二,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遵循这样的顺序:先设计教学活动,再设计作业检测教学效果,即先设计教学活动再设计评价活动。这样的顺序,很难发挥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导航”作用,也就是我们往往在没有思考“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学会”(即如何评价)的情况下就考虑“教学”,这样的“教”与“学”会方向不明。所以,我们现在的设计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在目标确定之后,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证明目标达成”(即如何评价)。打个比方,教师刚开始实施绩效工资的时候,因为没有预设的“评价方案”,就产生许多矛盾,后来大家都懂得了“先设计评价”的重要性,以评价引导工作,矛盾就减少了许多。课堂也是这样,要先设计“如何评价”。

    其三,评价与教学相整合。由于评价设计在先,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就能够将其嵌入其中,实现“评价与教学”相整合。也就是说,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中,教学、学习、评价是不分彼此的,相互促进的。不是先教后学再评,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整体,在这里,“评价”不再是事后诸葛亮,不再是秋后算账,而是像GPS一样实时导航,保证课堂教学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进,保证课堂教学基本任务的落实,保证国家课程要求在每一个课堂的落实,保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这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汾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