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7日 星期三
特级教师谈教学·杨国兰
提高语文的“三点”把控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但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存在“过度”和“不及”的误区:要么无限度挖掘文本背后的深意,过于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导致牵强附会;要么让学生自由解读,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导致浅尝辄止。这都是没有恰当地把握好文本解读的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正确把握文本解读的度,提高教材的把控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读题目,知道课文写什么

    课文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 通过题目能够大概了解课文要写什么,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厘清课文思路、体会作者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题目在课文中的重要作用,常常是简单读一两遍题目就直奔课文的重点段落,忽视题目在课文中的作用。当然,也有教师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才点题,这样处理教材的方式,不如直接从题目入手更简单、更直接、更有效。特别是那些能够直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题目,如《田忌赛马》《和氏献璧》《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课文题目准确鲜明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教学时就可以直接从题目入手。上课伊始,教师引领学生读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进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教授《田忌赛马》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读题,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通过读题,你想了解什么内容?(田忌是怎样赛马的?田忌赛马的结果是什么?)学生通过题目就能厘清课文的思路,并按照这样的思路轻松地学习。

    抓重点,了解课文怎样写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落脚点应放在对课文重点段落的学习上。通过对文中重点段落的朗读、理解、分析,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写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如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第二、第三自然段是重点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明亮、专注、渴望、忧郁、虽然……可是……”等词语的学习,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动作,通过生动具体的词语刻画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对学习的热爱。让学生不仅明白课文写了什么,而且清楚课文是怎样写的,使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品文字,领悟作者为什么写

    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影响深远,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语文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注重语文人文性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而且要使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让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山沟里的孩子》一文,主要描写一群山沟里的孩子怎样上学的情景。教师在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后,一定要追问:课文为什么要写这群山沟里的孩子为了读书起早贪黑、翻山越岭甚至不惜生命?教师在解析课文中关键字词“走过、翻过、嚎、叫、黑”后,让学生明白不仅要学习山沟里孩子不怕困难、热爱学习的品质,更要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条件,认真学习,将来用所学知识去改变山沟贫穷落后的面貌,让山沟里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安心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心中有大爱的人。

    教师提高语文教学的“三点”把控力,不仅能够把握好文本解读的度,正确处理好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