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7日 星期三
走向X.0版的课程什么样
□ 王 岚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校的课程自主权得以彰显与落实。从校本课程的建构到特色课程的建设,从零敲碎打的改变到系统视野的整合,在课程建构中学校正在走“属于自己的路”。

    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为例,每一所学校都经历了“课程规划的整体设计、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课程评价的逐步推进”过程。我校作为区域小学的代表,在课程改革中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做好实践落地,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升级。

    学校课程建构1.0版本,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出发,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融合、系统对接,形成了普适性课程与专设性课程两大类别。从表述来看,课程的建构以儿童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普适性课程是回应儿童共同学习需求的课程,即指向每一个儿童一生必需的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培育公民基本素养的课程群落。普适性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程、学科联合课程和节庆典礼课程。专设性课程是从儿童的个性发展需求出发,具有个性定制、专设服务特征的课程群组。专设性课程分为学校层面的专设课程及班级层面的专设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从儿童需求的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进行按需施教。

    学校课程建构2.0版本,“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成为每位教师与学生的共识。在普适性课程建构中,整合内容、整合资源、整合时空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因此,我们将普适性课程进行了更为精准的分类,根据课程整合的程度与范围不同,建构了单学科基础课程、跨学科联合课程和超学科综合课程3大课程群落。而在专设性课程方面,除了学校和班级分别开设专设性课程为儿童的特需进行定制服务外,年级层面也针对同一年级学生不同需求开发了专门的课程。这样就形成了以“3+3”为特征的普适与专设互为结合、“必修+必选+可选”互为补充的课程路径。

    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课堂的建构与发展不断朝向儿童自我发展的需求时,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儿童从课程的参与者、受益者、消费者的身份逐步转化为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生产者,而这也标志着课程建构从2.0版本正式跨入3.0版本。于是,在普适性课程、专设性课程之外,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类别——儿童自创课程,是儿童自我创造、创意、创生的课程。

    这类课程的产生源于儿童自我的生活与学习,课程的实施立足儿童的自我探索与实践,课程的成果基于儿童自我的推广与展示。儿童自创课程,既有个人自创课程也有团队自创课程,如学生杨沐轩的“环球游轮之旅”、王宇轩的“清明时节话清明”等均为个人自创课程,由学生个体独立尝试开发,通过实地考察、过程记录、数据分析等展开课程,最终形成可视化课程成果,并通过校园百家讲坛进行课程发布,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系统进行电子选课,参与这类自创课程的学习。而二年级A班的14名学生则进行了团队自创课程的尝试,“绘本里的秘密花园”是这些学生共创的课程。通过对绘本的学习和研究,实现从读绘本到创绘本的提升。学生还创立了“千寻出版社”,举办了14本绘本的新书首发式,并以“千寻出版社”这一载体为更多同学进行校园作品的出版。至此,学校形成了“3+3+2”的3大类型8大路径的课程立体建构。

    从1.0版到X.0版,我们看到的是学校管理者对于课程意义的不断明晰。普适性课程奠基核心素养,专设性课程助力个性发展,儿童自创课程激活自我创造,建构了三位一体的立体课程空间。

    课程的要义是帮助每一个儿童成为更好的“我”,以儿童自我发展、主动发展、多样发展为中心,给每一个儿童创造无穷的空间。当我们的课程始终处于发展、更新与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才可能真正发生。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