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4日 星期三
“看见”高质量学习
——2017全国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研讨会综述
□ 本报记者 黄 浩 郭 瑞

    3场高屋建瓴的主题报告、3场主题鲜明的分论坛、4所各具看点的分会场学校,5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在为期一天半的时间里,一场关于“高质量学习”的头脑风暴“引爆”了5月的合肥教育圈。

    “这是一场饕餮盛宴。”来自内蒙古的一名学习者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论关于学习、课程建设还是教师成长,每个人都可以各取所需。”

    这名代表所说的“盛宴”,指的是5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教师报主办、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承办的2017全国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研讨会暨“高质量学习”包河现场会。接轨国际课程改革经验,这次会议特别邀请了国际学校图书馆主任联盟前主席詹姆士·亨利,独立教育学者、美国南加州教育学博士钱志龙等专家带来了国外教育改革理念的分享,同时展示了国内多所学校课程建设成果,与会者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向、教师如何成为学习者等话题展开了深度研讨。

    如何重新认识学习?什么是真实的学习?学习如何走向高质量?这些成为代表关注最多的议题。

    坚守学生立场:成为“这一个”与“那一个”

    在课程改革走向深水区的今天,“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观点成为教育者的共识。不过,我们的学校真的做到“学生第一”了吗?詹姆士·亨利在大会上提醒校长和教师,“这种说法是对的,但过于简单化”。

    詹姆士·亨利接连抛出一系列反问:“学校里,谁来设计学习空间?显然不是学生;谁来设计上课时间?不是学生;谁来决定同班同学和座位如何分配?不是学生;谁来决定选用何种教材?也不是学生;谁来确定谁是好学生——依然不是学生……”

    事实上,学生对学校的事务参与程度并不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中心”?詹姆士·亨利表示疑惑。

    在本次会议分会场之一的合肥市屯溪路小学,他找到了这一问题的部分答案。

    12日当天是屯溪路小学项目学习的成果展示时间,此前该校一至六年级均安排出一周时间进行项目学习,彻底打破了年级的班级组合和传统的课程表设置,所有教师都围绕项目学习主题与学生共同学习。

    记者看到,在三年级“地铁探秘”学习成果发布现场,有的学生设计了大富翁式的“交通跳棋”,在楼道里做起游戏,学习交规;四年级“畅游三国”学习成果发布现场,一场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正在上演;六年级“我们的毕业季”学习成果发布现场,学生们正在开展“最美五月,感恩诗朗诵”……此时的屯溪路小学,就是一场“学习嘉年华”,学生们自主组织,用不同形式诠释他们自己生成的学习成果。

    甚至在沙龙环节,几个十多岁的孩子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来自同学的调查报告进行讨论分析,向校长就如何更好地进行课程改革大胆提出意见。

    “这里的师生,让我羡慕嫉妒恨!”钱志龙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许多人问我到底怎么当校长,怎么办教育,我想说的是,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至少你不会走得太偏。”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高峰在讲座中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全面”不仅仅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人,是“这一个”与“那一个”。

    “只有这样,以学生为中心才能不成为一句空话。”高峰说。

    多元课程构建:为学生打造连通的世界

    国学课程、森林课堂、戏曲课程、整合课程、全课程、阅读课程、STEAM+课程……当包河区教体局局长陈雪梅列出区域内正在探索的一系列多样化课程形态时,不少第一次前来包河的与会者深为震惊:原来包河区的课程改革竟如此“大刀阔斧”!不仅引入了接轨国际的“高大上”课程,同时也开发了接地气的本土化课程。

    “一直以来,包河区都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品质,在深化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陈雪梅说,“包河要做的,就是通过实施多样化课程,促进高质量学习发生。”

    课程作为一个宏观的概念,在包河区究竟是如何真正落地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

    “不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必须回到学校这个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才有意义。”高峰表示,“从课程的现实化角度而言,只存在具体的学校课程,而不存在什么抽象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因此,必须建立学校本位的课程体系。”

    合肥市包河区望湖小学正在实践的全阅读课程,正是这样一套学校本位的课程体系。

    “我们不把阅读作为学校的特色进行打造,因为这是学校最基础的工作。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阅读是快乐且自然的事情,推动阅读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在12日的分会场活动中,望湖小学校长胡冬梅向与会者介绍了该校的全阅读课程。据悉,该校全阅读课程架构由基础课程加自选课程构成,基础课程由图书馆课程、自由阅读课程、阅读实践课程、诵读课程、整本书课程、学科阅读课程构成,每门课程都有相对应的目标、内容、资源,也有师资和时间的安排。

    “全阅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提供了多样化课程资源,保障了师生阅读时间和质量,而且在丰富多元的学习方式中让师生习得了‘阅读’这个主要的学习工具和研究方法,师生的阅读素养、信息素养逐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胡冬梅说。

    在另一个分会场,实践“明慧课程”的合肥师范附小则在此次会议中展示了“互联网+”背景下主题课程,呈现了另一类课程形态。

    在“电子书包环境下语文主题课例观摩”这一环节中,合肥师范附小教师柏玉萍借助电子书包和国学精品APP,带领学生对比学习课文《渔歌子》和《江雪》。打开APP,学生可以看到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诗词中的画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背景音乐进行诗歌诵读。利用现代化设备整合语文教学,让不少与会者大开眼界。

    “内心触动很大,没想到语文课还能这么上,让我打开了新的教学思路。”安徽省阜阳市和谐路小学教师王勇表示。

    在合肥师范附小的“云教室”里,学生可以自由学习各类网络课程。目前,该校已经尝试了9门课程的线上线下同步学习,100多节系列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我们希望理智、科学、有效地研发校本课程,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稀罕越好,而是站在儿童的立场,看着他们全面发展。”合肥师范附小校长张红说。

    “课程改革没有过去式、将来式,只有现在进行式。”包河区教研室主任李琼表示,“包河区多元化课程顶层设计,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综合、连通、多元的成长世界”。

    成为学习型教师:做孩子生命中的“关键角色”

    “你是否蹲下身来了解身边的儿童,你是否认真倾听儿童自己的想法,你是否积极回应儿童的情绪变化,你是否真正尊重儿童的个性特征?”在11日“成为学习者的教师”分论坛中,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王丽华的一连串发问,将与会嘉宾引入深思。

    要想成就学生的高质量学习,教师始终是“关键角色”。

    王丽华劝勉教师要多倾听儿童的声音,真正走近儿童。“好的教学实践和严谨的儿童研究是紧密相连的事业,教师需要俯下身来,做真正的儿童研究。”王丽华说。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12日上午,在2017年全国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研讨会合肥实验学校分会场,合肥实验学校教师张径向来自全国的同行示范了一节语文课,他试图做一名“放手的老师”“给学生自由的老师”“倾听儿童的老师”。在用两分钟时间向学生明确了自学重点后,他给学生14分钟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此期间不断地深入各小组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接下来是14分钟的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时间,张径开始倾听每个小组的讨论,并将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自己表达,当学生犯错时也鼓励他们勇敢说下去。一堂40分钟的课,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这堂课,我们上得很开心。”一名学生课后表示。

    詹姆士·亨利在演讲中提到,评价一个教师,你只需要问他两个问题:一是你现在在读什么书;二是你班里的学生开心吗?“如果你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 ‘太忙了没时间’,那我建议你一定要腾出时间读书;如果你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不,不开心’,那我应该说, 你要努力加油了!” 詹姆士·亨利说。

    我们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屯溪路小学博雅课程研究院院长胡昕援引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一书中的论述,指出了教师的职责与重要性——教师具有指导性和影响力;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教师是学习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教师要营造允许犯错的环境;教师要有多元观念;教师要知道学习目的和标准。

    几乎所有专家都一致认同,新课改时代的教师,一定要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

    “学习型教师成长方向包括,完善对自我的认知、对学生的认知、自身专业水平的成长。”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王城小学校长周卫东分享了学习型教师的成长策略,包括制定个人成长规划、分享读书心得、参与不同层次的主题沙龙培训、关注学生心理、了解学生需求、研读学生等。

    今天的教师再也不能重复过去“拿着一本书就能教几十年”的老路子,教师不学习、不成长,很难给予学生足够的营养。

    几周前,屯溪路小学在学生中做过一个小调查,你最喜欢的老师什么样?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具有这样几点特质:有幽默感,面带友善的微笑;了解学生情况,课后与学生沟通;有话好好说,善于鼓励学生;关心学生,公平公正。

    “作为教师,要在学习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提升思想境界;作为教师,要在奋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引领学习风尚。”王丽华说,“对教师这份职业而言,学无止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