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在“道德高墙”与“现实洼地”之间
曾华斌

    犹记得今年教师节,是我与第一届学生度过的最后一个教师节。为此,学生们特意准备了“惊喜”。我走进教室,立刻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那时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的荣耀。但这样的时刻是珍贵且稀缺的,关于教师工作,我更多的感受是五味杂陈。

    这是个教师自带镣铐跳舞的时代。家长期待教师化腐朽为神奇,学校期待教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社会要求教师成为“最美教师”……

    在这样围筑的“道德高墙”之下,教育者承载了太多期待和目光。那些炙热的目光激励我们不断放下自我、扛起更多,也让我们承载了太多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教师的权威逐渐被时代消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知识改变命运”在逐利的时代也渐渐被稀释。教育者要面临时代更迭带来的不适:既有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也有教师工作本身的尴尬,精神的高企,物质的贫乏,教育获得感的降低。

    记得一次课堂上,学生抱怨教师“强制”补课,进而数落老师们都有私家车。我听完很惶恐,教师为什么不能“有钱”?我说:“老师天天教育你们‘知识改变命运’,而自己读了一辈子书还穷困潦倒,这样的‘知识改变命运’你们信吗?况且教师承担着一个家庭的使命,给予家庭更美好的生活难道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吗?”听完我的话,学生们陷入了沉思。

    学生稚嫩的拷问也是整个社会给予教师的。当社会的各个角落对教师所有的希冀是精神的不懈怠、物质的无所求,那教师谈何发出灵魂的声音?一个没有质地、没有血肉的灵魂,谈何影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鲜花和掌声应该是实现与其职业重要性相匹配的物质基础之下的精神追求。

    教师,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教育者。不能让教师身处现实洼地,却为其筑起道德高墙。

    在外人看来,教师工作轻松,待遇丰厚,“讨价还价”的能量却是十足。殊不知,教师也有生活的心酸无奈,有身份的道德绑架,有工作的磕磕绊绊,在这纷扰的世界追逐着内心的曲径通幽,还留存着全社会最富有的精神境界。

    教师作为一个职业,有道德的高墙,也有现实的洼地。一味以道德的高墙围掩现实的洼地,似乎提振人心,但教师们不能在人前道德高光,孤身时抹光所有自己身上的泥淖。因此,要筑起高墙,也应不回避洼地。

    恰如其分的做法应该是填埋掉教师现实的洼地,才让教师的眼角向上,不断寻找高处的光亮。

    我仍在盼着教师地位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进一步改善。

    我仍在盼着整个社会能够重新校准教师这一职业人性的坐标,用普通人的人性标准替换道德楷模的人性标准来衡量和评价一个教师。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