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24日 星期三
正视教育方法的差异
王晓春

    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教育方式主要是教学式的,虽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基本上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家庭教育不是教学式的,而是生活式的,没有课程表,没有教科书,没有作业和考试。如果说孩子的收获在学校是“学得”的,在家里则是“习得”的。学校里的学习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家里的学习则多是自然而然的。学校里的学习是“有意栽花花须活”,家庭教育则多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教师的教育姿态是培养与塑造,家长的教育姿态则主要是影响与交流。

    教师必须“刻意”给学生做榜样,这是一种职业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必须会“演戏”,如果你的某些言行对教育不利,就必须加以控制,此事没有商量的余地。按理说,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但家长因为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要“演戏”很难。所以,家长的榜样属于本色榜样,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比教师更真实、更立体,瞒也瞒不住。真实的东西对人感染力最大,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超越教师。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很少有人说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潜移默化的渗透,远比一本正经的教学更能在孩子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正规的学校教育一般在传承知识技能方面有优越性,而在培养学生性格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则不敌家庭教育。教师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减少许多焦虑和自责。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方法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学校教育是集体教育,家庭教育是个体教育。要说“面向个体的教育”,家庭教育远比学校教育更名副其实。因为儿童和青少年都爱模仿,有从众心态,所以在集体中教育孩子相对容易一些。学校教育在这一点上很有优势,班级舆论可以给教师很大帮助。即使在家庭中,两个孩子也比一个孩子好教育。一个孩子不好好吃饭,两个孩子就抢着吃了,他们实际不是在吃饭,而是在“吃”人际关系,是在玩游戏。家庭中缺乏同龄人群体(独生子女家庭尤其突出),这给家庭教育造成了很大困难。教师要充分理解家长的这个困难,否则就会给家长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

    因为教师水平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学习同样的课本内容,学生最后的学业成绩会有很大差距。但是差距再大,也没有不同家庭孩子的性格素养差距那么大,他们有的几乎是天壤之别,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因为学校教育有统一教材,能标准化,有章可循,再差也有个边界。家庭教育则不然,家庭教育无法标准化,几乎全靠家长的素质起作用。而家长的素质,人与人可就相差太多了。家庭教育的关键并非方法问题,关键在于家长是什么样的人。而这一点,恰恰是学校无法掌控也很难改变的。我常对教师说;“你连孩子都改变不了,还想改变他们的家长吗?”所以我劝教师和家庭教育的专家,对于“家长学校”切不可期望值过高。别以为家长可以像学生一样,上几节课就学会了教育孩子,然后就给学校送来一个合格的好孩子,这样的想法过于天真。家长学校肯定有用,但不会有奇迹发生。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