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24日 星期三
教育家型校长除了有“劳模”的样子,更有“思想家+诗人”的样子。要将“美好教育”落到实处,优化师生生命状态,成就师生美好生活,在每一个学生心里建起一座美心小屋。
孙光友:用心做“美好教育”
本报记者 吴绍芬

    教育家型校长的精神面相

    中国教师报:在您眼里,教育家型校长的精神面相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孙光友:校长分四种类型:不合格的,称职的,优秀的,教育家型的。不同层次的校长就有不同的精神面相。不合格的校长是“看门人”的样子,称职的校长是“管家”的样子,优秀的校长是“劳模”的样子,而教育家型的校长除了有“劳模”的样子,更有“思想家+诗人”的样子。

    当我们认同某人是教育家时,一定首先是被他的思想所征服。历史上许多教育家,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杜威、孔子、朱熹等,原本就是哲学家、思想家。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蕴含着一些必然性在里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校长对教育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可见,校长首先应是思想者。不同的是,一般的校长是被动的思想者,多数情况下都是拿国家的政策、上级的文件当思想,拿别人的典型经验当思想,仅仅是教育思想的学习者、接受者。教育家型校长则是自觉的思想者,是教育思想的生产者、践行者和播种者。

    我们知道,校长的理念是学校之魂。因此,校长要使自己成为教育的思想家和教学论研究者。

    中国教师报:有人曾用“诗人校长”来称呼您,您怎么看待?作为校长,您的办学主张是什么?

    孙光友:自从进入校长队伍,我就开始努力成为一个自觉的教育思考者。2007年一上任便对学校的发展进行战略规划,从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宗旨、办学方略等各个方面厘清发展思路。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美好教育”?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美好教育=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教育=美好生活。“美好”两个字就像一个火把在燃烧,照亮了我的心灵。

    2013年,我在学校正式提出“美好教育”的理念,实施以走进学生心灵为特征的“美心教育”德育新理念,开发更加适合学生、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富有人性的“自助课程”新体系,建立“让管理成为教师成长的一种内在需要”的发展型管理新机制,形成了美好教育系列成果。

    我读过许多名校长的文章,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其中的“诗人校长”还真不少,有的名校长虽然不是纯粹的诗人,但大都很有“文艺范儿”,如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原校长魏书生、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四川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李镇西等。这些校长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正是诗人的典型特质。所以在我眼里,教育家型校长除了有思想,还要有诗性。

    我认为,教育人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这就是真正的诗意情怀。我也贴了一个“诗人校长”的标签,许多人都是通过了解我的诗歌才了解我,然后才知道我是校长。事实上,美好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让教育生活成为美好生活,而美好生活的美就是一种诗意美。我探索和实践美好教育,也就是在用我的生命写诗的过程,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校长要做好学校顶层设计

    中国教师报:时代对校长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您认为校长在学校顶层设计中最应该关注哪些事情?

    孙光友: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自然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教育的大环境。校长必然要与时俱进,在顶层设计上适时作出调整,才能始终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头。我认为,主要应在三个方面接好“天线”:

    理念链接。党的十九大报告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包含人们对更美好教育的期盼。作为校长,应该顺势而为,在注重微观研究的基础上,把美好教育理念放到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中去思考,要追求更大的社会价值。

    目标衔接。校长的任务是如何将学校的发展蓝图与国家的教育发展蓝图有机衔接起来。首先要将发展蓝图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机衔接起来。这就要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学校教育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我们学校为例,职业学校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具有继续升学的急迫需求,学校就应该顺应民意,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机会,理直气壮地担负起为高等院校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确保职业学校的学生升学有门路、就业有出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技术熟练、技能优异的人才。其次要将发展蓝图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为世界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目标有机衔接起来。

    思路对接。理念的升华、目标的升级,必然带来工作思路的转变。校长如何引领全校干部教师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把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具体化为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中落实到位,这是对校长的最大考验。

    校长要带动教师的成长自觉

    中国教师报: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您觉得校长应该如何带动教师的自觉成长?

    孙光友:学校里有许多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表面上看是教师待遇不高造成的,深层次探究还是缺乏存在感、成就感和价值感。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生命成长才是教师职业幸福的保障。

    如何带动教师的自觉成长?根本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管理理念。一是要变约束式管理为激励式管理,让管理成为教师的发展动力;二是要变工作型管理为发展型管理,让管理成为教师的成长需求。

    结合学校实际,为了适应管理理念的变化,我们学校把原来的教务处改成了教师发展处,政教处改成了学生发展处。教师发展处的职能是引领和服务教师的职业发展与生命成长,通过教师的发展成长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与此相适应,学校专门出台了《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制度》,全面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这种发展型管理模式,通过提升教师的素质、境界,帮助教师实现职业梦想、个人价值,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内在需求,自觉优化工作行为,强化学校运转的效能。发展型管理模式摒弃单纯依靠制度约束优化教师行为的传统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对管理行为的抵触。教师看不到管理的痕迹,管理却发生了,而且这种管理是教师的成长需求,是他们获得职业幸福的来源。如今,“美好”一词已经成为学校的流行语。

    校长要善于发现学生

    中国教师报:学校发展最终以学生为本,您认为校长应该如何发现和引领学生发展?

    孙光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从这个角度说,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与引领,要发现学生的天性和特长,找到适合学生天性和特长发展的路径;发现学生的问题和缺点,找到解决学生问题和缺点的路径。

    发现是引领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位专注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分析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耐心、细心和爱心,才能让学生乐于接近和亲近自己,才能让学生以真实的面目出现在自己面前。这样才会有所发现,这样的发现才有价值可言。

    中国教师报:为了学生发展,您还在“美好教育”之下创新性地提出了“美心教育”,其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

    孙光友:适合的教育,是“美心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首先是适合人的特点,教育只有把人当人看才是人性的。其次是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人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区别很大,忽视年龄差异的教育是违背人性的。还要适合人的个体特点,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还有身体、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泯灭个性的教育更是违背人性的。

    适合的教育,就是因人、因材施教,顺应教育对象不同的自然欲求,施以有差异的教育。就好比量体裁衣,让每一个人穿在身上的衣服都是合体的。

    适合的教育,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柔软的,像水一样随人赋形,其独特的伸缩性、开放性、包容性,使得教育既无处不在,又给了受教育者顺性发展的自由。自由对一个人的生命有多重要,对教育就有多重要。

    这就要求校长用“自助餐”的理念做适合的教育,保护学生的天性和特长。许多人都喜欢吃自助餐,无非就是因为食物丰富、品种多样、多口味可供自主选择。我们学校近年来探索为学生提供学科选修课程、社团实践课程等“自助课程”,目的是要让每一位教师的个性特长都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让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开设自助课程,从而用教师的个性特长引领学生的个性特长。

    用“种庄稼除杂草”的智慧做适合的教育,美化学生的心灵原野。我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一位智者关于“除掉田野上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的故事。事实上,学生的心灵也是一片原野,有问题和缺点是正常的,就如“杂草”,稍不留心就会荒芜心灵的田野。如果只是简单地除掉杂草,新的杂草又会长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种庄稼”,用美好的事物去占领。为此,学校提出“美心教育”理念,即通过实施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达到美化和升华学生心灵的目的,让学生的“心”生活得更加美好。

    在我看来,“美心教育”有三层境界:一是养护心灵,提升心理品质;二是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品质;三是解放心灵,提升精神品质。与三层境界相对应,“美心教育”有三条实施通道: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生命教育。如果学生面临的是心理问题,则种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庄稼;如果学生面临的是品德问题,则种上“爱心教育”的庄稼;如果学生面临的是生命意识缺乏问题,则种上“生命教育”的庄稼。“美心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每一个学生心里建起一座美心小屋。

    孙光友,湖南省岳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湖南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