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24日 星期三
文人与琴
张光茫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是人生八件雅事,将琴排在首位,说明古人对琴的重视程度。

    《诗经》里有许多关于琴的诗句,如“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可见清幽的琴声早已深深浸淫在先民的日常生活里了。至于月明风清之夜,文人骚客雅兴相聚,把酒吟诗,赏月观花,又怎能少了琴呢?一支琴曲,让人仿佛进入一个缥缈世界,进行一次精神升华。怪不得自古文人都将琴视为珍贵之物,将弹琴视为高雅之事。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就是关于琴的。传说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琴声是在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二人遂成为好友。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弹。

    魏晋奇才嵇康,精于笛,妙于琴,善于音律,在音乐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张琴,他卖去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后来,嵇康为钟会陷害,临刑前“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演奏了一曲《广陵散》。遗憾的是,嵇康死后《广陵散》便失传了,使“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陶渊明对琴的态度很有意思,他“乐琴书以消忧”中的乐,与别人都不大一样。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别人对陶渊明这种“弹琴”方式很不理解,他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与他读书的方式是一样的,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的抚琴是一种姿态,就像姜太公直钩钓鱼,有了些悟道的意味。

    到了隋唐,琴更多地成为文人的标志,开始出现许多专门为听琴所作的诗歌,如李白《听蜀僧睿弹琴》、韩愈《听颖师弹琴》、常建《听张山人弹琴》、白居易《听弹古绿水》、贾岛《听乐山弹易水》等。白居易在《听弹幽兰》一诗中写道:“欲得身心归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大概让别人弹琴,自己端坐一旁,更能集中精神感受琴曲的意蕴。至于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其意则不在听琴,而是在月夜深林的意境。弹一段琴,再停下长啸一声,将心中的积郁或快意,都诉与深林明月。

    “文人皇帝”宋徽宗赵佶对琴也非常喜爱,在其宣和内府设有“万琴堂”,广罗天下古琴神品。宋徽宗所作《听琴图》描绘了一棵高耸入云的青松之下,一人身穿便服信手弹琴,旁边山石之上坐有两人侧耳倾听,一派陶醉。可惜的是,这位皇帝在治国方面没有什么才能,任用奸臣、败坏朝纲,导致北宋滑向灭亡的深渊。

    琴对于文人而言,不管是为了消忧或者怡情,抑或是像陶渊明那样,仅仅作为精神象征,都是漫长岁月里的一种慰藉。而今,能放得下一张古琴的位置已经不易找到,幽远的琴声被裹挟在喧嚣的噪音里逐渐变得微弱。其实,在匆匆忙忙的行旅之中,不妨暂时停下来,煮一壶茶,听一听这寄托着闲逸和风雅的古琴之声。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