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07日 星期三
现代校长:“首席学习官”+“公共服务官”
宋志平

    学校本质上应成为一个“共同体”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现代社会学缔造者之一的斐迪南·滕尼斯认为,所谓的“共同体”,是指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群体。滕尼斯用这样的定义强调了共同体内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同一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

    因此,学校本质上应是一个“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学校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学生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而教师指导与帮助能力的具备和提升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无论是学生学习意识与能力的提升,还是教师学习意识与能力以及指导帮助能力的提升,又与校长的引领能力息息相关;而校长引领能力的提升自然也离不开学习。

    从这个逻辑关系和意义上看,学校就是校长、教师和学生通过同时学习、互相学习、互助学习等以求得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有学者更认为,“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21世纪学校发展的新蓝图。最早提出“学习共同体”一词的博耶尔(Ernest L Boyer)就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校长要担当“首席学习官”角色

    日本学者认为,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是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是教师作为专家相互学习的场所,是家长和市民参与教育并进行学习的场所”。

    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创建者、引领者,校长必须树立“共同学习”的意识,必须责无旁贷地担当起“首席学习官”的角色。

    首先,作为“首席学习官”,校长应引导共同体所有成员建立共同学习的理念,确认“主动追求卓越”的共同学习愿景,保证每个成员对共同学习活动的价值认识高度一致,以实现所有成员主动、自觉地从个体认知转向共同认知,从个体学习转向共同学习。

    其次,作为“首席学习官”,校长要能够引领所有共同体成员尤其是师生确定促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发展指标和行为规范。通过这些具体的发展指标和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督促师生提高学习效率,以提升他们“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和群体意识等。

    再次,作为“首席学习官”,校长要能够持续建设共同学习的支撑环境,即形成经常进行相互对话、沟通、交流的学习机制。在此机制中,尤其是通过开放而有序的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帮助学生、教师和校长等所有成员都能够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进行学习,通过赞扬或批评强化学习动机,通过相互支持和帮助认识与解决问题,以实现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校长的要务是做好“公共服务”

    共同体意味着整个学校拥有一种新的基于共同愿景的自主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管理才会回归其本质,真正成为一种“公共服务”。

    作为一个以“公共服务”为本质功能的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创建者、引领者,校长必须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必须理担当起“公共服务官”的角色。“公共服务官”的身份势必要求校长:一是能够让行政从学术领域中退出,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学术领导而不是行政领导上;二是能够真正把师生确立在“人”的位置上,并以“人”为中心实现领导和管理;三是能够把自己与师生的关系不简单地看作是命令与服从、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在同一工作环境下平等、合作的同事关系。

    为此,校长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到两个“最大化”。一是民主最大化——学习共同体要从建立“倾听关系”出发,通过组织对话性交流实现“共同学习”。也就是说,所有学习共同体成员都是决策者和参与者,大家一起确认和执行共同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与方法。这样既让所有成员洞悉整个学习过程的细节而不至于盲目,保障每个人的利益,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成员之间人际交往与合作的频率,提高群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最终达到集思广益、共同治校、共谋发展的目的。二是在民主最大化基础上的和谐最大化——这就要建立一个以团结性与凝聚度为综合评价指标的标准,确保所有成员在共同体中能够从社会化角度作出正确的自觉行动,在共同体内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实现责任依从关系与情谊关系的和谐统一。

    梅贻琦曾说:“我当清华大学校长很容易,只不过是给教授们泡泡茶、端端凳子罢了。”梅先生的话实质上是在强调校长的任务就是“公共服务”——通过“服务”,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让他们感受到幸福,进而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通过“服务”,合理配置学校的各种资源,帮助师生在学校学习共同体这个“大家庭”中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赏识、相互激励,实现共同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