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04日 星期三
建一所有人性、有温度的学校
李全慧

    当人道主义精神超越功利主义,当整个学校愿意真心实意为所有学生的成长付出,这必定是一所有人性、有温度的学校。

    复旦大学教授张维为在一场名为《中国信心》的演讲中说:发达国家会不计成本地做三种付出——为弱者付出,为细节付出,为未来付出。于是,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们正在努力打造的“‘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样态学校”,我们要为全体学生的成长付出,为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付出,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付出。

    为全体学生付出

    评价一所学校是否优秀,判断标准不是优秀学生的高度,而是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能够把各方面条件都不理想的学生也教好。我们要创建“原生态、去功利、致良知、可持续”的现代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把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每一位学生当作“例外”去看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诉求,鼓励和支持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为全体学生尤其是所谓“差生”付出,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支持残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支持平等与融合的教育环境,支持所有的孩子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把学困生转化好作为每位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用最大的耐心与爱心帮助后进生的成长;拒绝校园霸凌,学校不是强者的战场和弱者的噩梦;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一人一课表,选课走班,让学习更个性化;让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设计校徽、书写校名、打造校园小景,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体验到学校文化元素的意义和价值,获得愉悦的心灵感受、富有启发的心灵触动和有价值的文化体验。

    为每一位学生付出,这首先意味着要彻底改变评价观,改变以考试分数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成为可以独立生存的人,为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使每个人都能顺利进入知识信息社会。过度追求升学率,忽略了“差生”的发展,不是优秀学校的表征。

    为每一位学生付出还意味着整个学校的精神升华。优秀学校不挑学生,这样的学校不追求自己是不是最好的,只求自己是最有责任心的,最有良心和正义感的。这样的学校好学生能够教,“坏孩子”也可以管。这样的学校教给学生一个人最本质、最需要的东西,不单单是课本知识,也会有生活常识如内心品德的塑造、事物好坏的辨别,使知识回归文化,使教育回归本性。当人道主义精神超越功利主义,当整个学校愿意真心实意为所有学生的成长付出时,这必定是一所有人性、有温度的学校。

    为每一个细节付出

    注重细节品质,而非宏大外观,或许这应该是真正优秀学校的共性。当下,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占地百亩甚至千亩的“巨无霸”学校并不少见,教学楼、艺术楼、实验楼、综合楼、体育馆一应俱全,但内部是否有更为人性化的设施与宏大的建筑外表相匹配,让我们体会到更多的人性和温暖,需要好好思考。还记得我在加拿大的友好学校访问时,看到每个教室的门口张贴着一张“禁止携带花生入内”的警示牌,校长介绍说这是因为学校有个孩子对花生过敏;学校随处可见的是孩子们的作品,鲜有设计精美、制作精良的成人作品;学校的无障碍设施一应俱全,残疾儿童得到优先照顾……这所学校的建筑设备远不如我们学校现代化,但每一个细节都在传达着人性关怀的温度。

    为细节付出,还意味许多事情都急不得。作为一所新建校,我们的校门口没有悬挂校名,我们学校的文化石上是空白的,因为我们在等待孩子们书写的优秀书法作品;学校的墙壁、角落都是留白的,那是在等待孩子们的创意与设计。现代化学校的硬件建设可以很快,但软件提升则需要耐心。吹嘘校舍装备硬实力,忽略教育品质软实力,这种心态要不得。

    为学生的未来付出

    21世纪,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他们顺利地在21世纪生存、生活与发展?一所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学校,是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把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现代学校要做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构建体现核心素养要求的课程目标体系,这样才称得上是一所好学校。

    把课程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教学成为富有智慧挑战、生命气息的生成过程;从有效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角度,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具有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活动方式,开展体验式、合作式、探究式或建构式学习,把知识学习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有这些看似“费时低效”的行为,实则都是为未来付出。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师只关注自己当下所教年级、学科的分数高低,只愿意为优秀率和升学率付出,不愿意为学生的未来做长远规划和教育投入,则这所学校很难走向卓越。

    新校舍、新课程、新技术……这些都是学校的表面,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全力以赴,建一所有人性、有温度的学校,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滨海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