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3日 星期三
记者手记
为教育增“辉”
本报记者 韩世文

    民谚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金国辉显然已经记不得小时候如何被定义未来的;但十七八岁的年纪,他却被同龄的青少年“看穿”了未来——那就是成为一名校长。

    于是,在金国辉的青葱岁月里,在那一段高中时光,他被同学们冠以“校长”的“美誉”,而且叫得理所当然,他也“笑纳”了。他同样想不起最初因何成为“校长”,但事后想来,一个在校园里“多管闲事”的学生干部,一个有“带头大哥”范儿的男生,一个遇事冲在前面、想在远处的“参谋”,还有在群体中说一不二的权威性……总有点靠近学生印象中的校长形象。

    或许,就是同学这样的“预见”,让金国辉的心中埋下了从教的种子。从中专时期的进校实习,到走上工作岗位迅速当上班主任,8年后又在学校以高票当选教务处副主任,其后以两年为一段,6年时间便升至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田家学校校长。

    当然,像“校长”和真正做校长是不一样的。但从学生时代的“校长”启蒙到一线教学的历练,做中层干部带团队和为领导分忧解难的经历,让金国辉在真正走上校长岗位后得心应手。从最初的学校环境改造到教师培训,再到聚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改革行动,几年一个周期,一年一个变化,终于在他的任上将田家学校带出了新高度。随后调任辽河口实验学校,成立金国辉名校长工作室,开启了新一轮的自我完善……

    了解金国辉的“校长史”,通过这样的发展路径和办学案例,可以帮我们重新“发现”一个有作为的校长特质。这或许也可以从金国辉办学的“哲学三问”中寻找答案:“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去哪里?我们怎么到达?”

    对于校长而言,首先要真正认清自己“有什么”“在哪里”,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带团队、办学;其次,不管是个人发展还是办学治校,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方向,目标明确才能“打有准备之仗”,才可能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再次,就是围绕目标的有效行动和为了理想的不懈奋斗。显然,金国辉的校长之路,他看得清自己,找得到目标,用得好方法;他办学也能迅速分清学校和团队的问题,凝聚起共同的愿景,找到崛起的方法……

    “站在讲台上的人,决定着孩子的命运。”做教师时,金国辉总是这样提醒自己;做校长时,他又这样提醒教师。无论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关心教师的业余生活;不管是“当弟弟”操心老教师的家里事,还是当兄长严苛要求年轻人的工作;不管是“温柔”对待下属的态度,还是严格对待工作的要求,都是金国辉给同事们留下的印象。

    未来的路很长,但对教育,金国辉还有许多美好的期望。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