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8日 星期三
课程观察·任学宝②
育人模式的变革和探索:自下而上的创新实践

    2012年浙江省首先在高中阶段开始课程改革,通过“减少必修、增加选修”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权;2014年又启动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以多次选考和综合评价等路径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和个性特长。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有5年,新高考改革也顺利完成3年第一轮试点,改革给浙江省普通高中教育带来了深刻变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正逐步达成共识,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初见端倪,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初步建立。

    这些变化得益于教育管理部门的科学引领,但更主要是依托于自下而上的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

    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有课可选”。学校如何“开好课”是学生“选好课”的前提和关键。浙江省各类普通高中学校普遍从学校定位、师资实际和生源特点出发,突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开放有致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系列化、精品化与连续性的选修课程,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统筹规划3年课程修习安排,让学生“选课有序”。能否统筹好高中三年教学计划安排,是决定教学是否有序的关键。多数学校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按照语数外音体美、选考7科和校本选修课3个系列安排课表和考试;也有学校全面开设所有必修和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不超过8门学考科目的必修课程和学校的选修课程等。

    推进选课走班教学,让学生“选课有效”。选课走班包含了课程改革的许多元素,体现了选择性教育理念,是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充分尊重。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条件,浙江省的选课走班有三种形式:全员走班、分部分类分层走班和“2+1”走班。走班形式灵活,方便学校操作和学生选择。

    加强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选课有法”。生涯教育是实施选择性教育的重要载体。浙江省多数学校已初步建立了生涯规划教育制度,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并通过组织生涯社团、生涯实践周、生涯访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信息与体验,也为学生明确选科选考提供了重要支持。

    积极探索教学管理变革,保障学生“选课有归属”。构建行政班与教学班共存的教育新常态,同时重新定位行政班和教学班功能,让行政班更具凝聚力,让教学班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行政班与教学班共同存在,相互补充,协同推进教育教学发展。

    改革给普通高中带来积极变化,但由于改革的核心思想——选择性教育与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传统行政班管理模式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冲突,导致目前普通高中教育面临很大挑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了办好有更多选择性的教育,为了让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我们需要敢于直面困难和压力,坚定不移地推进课程改革与新高考综合改革。

    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增强依法治教意识,克服应试教育惯性,尤其是纠正高一并列开设科目过多、教师抢赶教学进度等现象,以及选考“套餐制”等限制学生选择权的情况。

    二是提高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水平。破解教师“潮汐”现象,提高适应新高考课程安排能力。

    三是建立个性化教育管理制度。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以及选课走班全面实施,原本建立在行政班基础上的普通高中学校运行机制有的已经不适应新情况,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亟待建立。

    四是制定贯穿学生一生的学生发展指导纲要,将选择性教育理念和个性化发展融入教育全过程。解决高中学生缺乏系统的生涯规划理念和方法,学校生涯规划教育未能真正帮助学生合理选择的现状和问题,为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完整、科学的指导。

    实践出真知,学校在育人模式方面的创新实践并不一定完美和无懈可击,但也正是学校的创新,给这场改革增添了活力和生命力。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中心主任)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