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6日 星期三
一直以来,教师形象报道呈现的片面化、教师形象塑造的神圣化、教师形象建构的宏观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形象的科学树立。要真正使教师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教育重任,我们必须在倡导尊师重教的同时,树立教师良好的新形象。
新时代如何树立教师新形象
方增泉

    多年来,媒体对教师形象的塑造,影响着人们对教师的认知与评价,也影响着广大教师的自我定义和目标追求。新时代,我们如何树立教师新形象?

    教师形象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教师形象是教师风貌、能力和素质的展现,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专业才能、品性与价值,也代表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

    我国对教师形象的关注起源甚早,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孟子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都是对教师形象的概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好老师形象,教师曾被比喻为春蚕、红烛、铺路石、孺子牛、人梯、园丁等。

    同时,媒体也对教师形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媒体的宣传报道、媒介建构的教师形象,对教师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人民教师的形象塑造和社会地位确立起到促进作用。更进一步说,教师形象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是社会变迁下教育特征的显性体现。

    对我国主流媒体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尊师重教作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心主旨,逐渐开始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响亮口号。

    以《人民日报》的教师报道为例,1976年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教师报道的样本数量稳步增加,并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树立教师模范典型,也是其中师德师风议题建构的主要方式。在模范典型教师的报道中,教师形象表现为“勤勤恳恳、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呕心沥血、因材施教、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等品质。报道的典型人物有舍己救人的殷雪梅、张丽莉,细致入微关爱学生的石利颖,献身科研的李保国,矢志创新的于漪等。他们从整体上构成了当代教师的社会形象。

    从教师隐喻看教师形象变迁

    在关注教师社会形象时,一个重要的研究途径就是媒体对教师的各种隐喻。

    从过去到现在,关于教师的隐喻主要有:人民教师、又红又专的教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春蚕、红烛、铺路石、孺子牛、人梯、园丁、灵魂工程师、筑梦人、引路人等,这些隐喻的产生都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背景。

    20世纪80年代,作为奖励优秀教师或者其他突出贡献教师的“红烛奖”“园丁奖”大量出现。这一方面是尊师重教的要求和体现,另一方面是国家恢复生产建设之后,对于教师职责、角色的一种期盼。

    “筑梦人”这一教师形象的比喻,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引下对教师地位和责任使命的新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学生被称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引路人”形象则是“筑梦人”形象在师生关系方面的具体体现和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提出“四个引路人”理念,从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关系角度,强化了“引路人”的教师形象。“四有”好老师体现了新时代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的同时,更有着培育学生德行、涵养、品格的特点,同时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历史责任。这是教师职责和使命的新概括,是教师形象的新表述。

    新时代建构教师新形象的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媒体报道教师形象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教师形象报道呈现片面化。展现多的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一面,缺少同样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教师的兴趣、爱好、生活追求、为人处世等更加亲切、真实、接地气的一面;其二,教师形象塑造神圣化。在模范典型教师中,脱离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专业化、社会化需求,导致教师形象出现了认同差异,使得社会大众对教师职业“可望而不可即”;其三,教师形象建构宏观化。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需要进一步具体化。

    那么,新时代如何树立教师新形象?个人有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贴近教师生活实际,呈现立体化教师形象。在政策文件精神、庆祝活动、典型性报道的同时,关注教师的实际生活,尤其是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工作生活诉求。只有立体化呈现教师形象,我们才能对教师形象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感受。

    转变观察视角,突出教师职业专业化、个性化特点。优秀先进教师典型毕竟只是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来自千千万万普通教师的作用和力量,更能促进我们对于教师形象的认知和自身职业形象的建构,尤其是许许多多普通教师在教学改革、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新特点、新动态,更加丰富了教师的职业化形象和职业精神,凝聚了社会正能量,引领和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等在媒介形象塑造方面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要拓展视野,转化角度,重视反映学生、教师、社会群体等心目中的教师专业化形象。只有深入了解教师的自我认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我们才能多角度塑造教师的完整形象。

    增加叙事化报道,将宏观层面的“筑梦人”形象具体化、形象化,讲好中国教师故事。发挥媒体在教师价值引领、教师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塑造作用,聚焦“筑梦人”形象,对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以教师成长发展的视角,以富有人情味的方式,采用多种题材和表现形式进行深入、持续、全方位的教师形象建构,增强报道的感染力、说服力,营造尊师重教好氛围。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