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课堂上,教师如何调控课堂秩序,有效进行“整理”与“激活”,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让课堂动静结合、相得益彰?除了认真备课、苦练自己的教学本领外,教师还要找到适合调控课堂秩序的策略,有效整理课堂,并激活学生。
课堂“整理”与“激活”
田冰冰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遇到这样的困境:总有学生在低声说话,停下来寻找,又发现不了是谁,继续讲课马上又有人开始讲话。不仅如此,开放课堂听课,一些学生竟然钻到桌子底下藏猫猫,弄得老师尴尬万分,不知所措。

    这不是动画片中的搞笑效果,这是每逢9月新学年开启,许多学校教师组织教学中出现的现实版课堂。

    为了解决课堂上这些常见的问题,教师要找准问题所在,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策略,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从无序到有序——课堂常规中的“有效整理”

    我们期待让课堂安静下来,学生养成认真聆听的好习惯。这时,教师不妨搬张小板凳到邻班教室听一两节课,专门观察其他教师是如何动态调控课堂纪律的。然后,回到自己班中依葫芦画瓢,效果也能呈现一二。而口令、手势和眼神的运用,是教师组织常规教学的常用方式。

    口令整理法

    教师:一二三      学生:静下来

    教师:小眼睛      学生:看老师

    教师:小嘴巴      学生:闭闭牢

    教师:小手小脚    学生:放放好

    教师:我表扬?    学生:表扬谁?

    教师:我在等?    学生:在等谁?

    前期,教师已做过多次训练。当发现课堂上噪声四起时,教师用平稳的声调说:“一二三”,学生主动应声回答“静下来”的同时,就抱臂坐正了。教师稍作纪律重申,即时表扬,然后继续上课。当发现有学生私下小声说话时,教师问“小嘴巴”,学生齐答“闭闭牢”。这个口令还有一些姊妹令,例如“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认真听”“小手小脚,放放好”等,适合一二年级学生课上使用。

    教师短语口令式的控场方式,多处于班级管理的起步阶段。朗朗上口,简单明了。

    值得注意的是,各班花样繁多的表达方式,是科任教师进行走班上课比较苦恼的事情。教师各行其是,对于学生来说会存在政令不一,导致压力山大的情况。因此,年级教师之间不妨来一场草根教研,简单明了统一一下,让同年级科任教师走进不同班级都能顺畅地“发号施令”。

    动作整理法

    教师击掌,学生击掌。

    教师:XXX     学生:XXX

    教师:XX XXX 学生:XX XXX

    拍手令代替了口令问答,也是课堂上省时、省力的整理方式。教师在操场上或教室里,对着喧嚣声很大的学生,提着嗓子去喊,常常略显狼狈而无效。这时,教师马上击掌三下,学生也回应拍手三下。再拍再应,三拍三应。在拍手和回应的同时,学生已经由涣散状态注意到了老师严肃的表情,随即就站端正或坐端正了。于是教师稍事调整,开始继续上课。

    沉默整理法

    教师:讲课突然停下,微微皱眉,目光严厉,一言不发。

    教师:上课前站立在教室门口,平静地环视全班,耐心等待。

    教师:突然沉默,目光盯着某几个学生,待其改正后,点头。

    对于课堂管理而言,沉默的力量,有时胜于跳脚。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沉默控场要注意把握节奏,沉住气。沉默是放弃了咆哮教育而充分运用目光与态势语,沉默控场也需要不断练习。

    当教师走到教室门口,发现班内各种喧闹时,不妨站在教室门口,平静地环视全班,耐心等待。有时,沉默静等也是一种无声的威慑。当班上几个学生持续窃窃私语,影响到大家听讲,教师可以停下讲课,微微皱眉,目光严厉,一言不发,等教室里安静下来再继续上课;当班上“嗡嗡”声四起,教师板书之后可以突然中断讲课,停下来环顾教室,眉头紧皱,目光严厉,见教室里安静下来,轻轻点点头,再继续上课。

    手语整理法

    教师:走近学生或轻轻摸摸学生的头,看他一眼。

    教师:走近课堂走神的学生,示意一个抱臂的姿势,提示他们坐好。

    教师:一边讲课,一边目光温和而坚定地望向某一个“纪律困难户”。

    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类手势,结合眼神,用于提示个别学生,既不至于中断教学,又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是班主任比较常用的做法。

    而丰富多样的态势语,是教师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一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一个欣赏的眼神和微笑,一个悄悄抚摸学生后脑勺的动作,一次因非常满意而主动发起的鼓掌,都是课堂上教师最形象生动的表达。教师态势语的使用,不要仅仅用在控制上,而是舒展地用在表达教学情绪上,用以塑造一个更加情绪丰满的教师形象。

    节点整理法

    教师:接下来请XXX来回答这个问题,让我看看哪些同学听得最认真。

    教师:边准备板书,边强调“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不继续讲,目光环视全班。

    课堂常规的整理,还要特别关注时间节点。教学的有效性,来自学生集体的听讲效率,因此教师要有明确的课堂整理意识,特别是在重难点问题上,停下来关注一下所有学生的听课状况。教师不要只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状态,下课后也要对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教育。

    从杂乱无章到纪律的有序,再到全“身心”在场,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无论是传统的课堂还是充满创新的教室,让“心”在场都不失为基本的前提保障。

    从僵局到活棋——课堂常规中的“有效激活”

    有效的课堂管理,常常被教师管到了另一个极端。在公开课上,那些班里最牛的学生,常常是课堂常规军令如山的模样,甚至连教师喊一声“静息”,学生头都齐刷刷地倒向同一个方向,全然没有教育应有的生气。

    如何改变这种“一抓就死”的局面,从课堂上的僵局到盘活课堂这盘棋,我们还需要不断尝试有效激活课堂的策略,通过动态控场,激活学生思维状态,让课堂生成更加精彩。

    “保留节目”,用于新生互动

    每个班主任都应该有一两个保留节目,用于在新生互动的场合,信手拈来,自信十足。例如,走进一个陌生的班级,我带一个大棒棒糖过去,请学生猜我姓什么。第一个猜对的学生就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领过棒棒糖,在这个积极互动的过程中,班级气氛迅速活跃起来。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洒脱地写上我的名字“田冰冰”,请他们齐声喊出我的名字。学生一看,这个新老师还允许我们直呼其名,一下子更来劲儿了。在他们很兴奋的时候,我紧接着说:“大家都已经认识我了,我也特别盼望用这节课的时间认识更多新的朋友。谁来大声做一下自我介绍。”这样一来二往,课前几分钟的交流简简单单,比较受欢迎。

    抓住典型,用好示范力量

    教师要想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就要及时发现亮点,引活班内的竞赛气氛。几年前,我和一位数学教师下乡支教,当时数学课老师上得不算顺利,学生非常拘谨,课堂气氛沉闷。听课时,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这一僵局,并随手记下了一个学生名字——李扬,大家似乎都依赖他的发言。

    下课后,我站在教室门口,叫了一个学生,问他:“李扬在哪里?你帮我叫一下他。”这个孩子一见新老师有事向他求助,自然地亮出了山里孩子宽广的嗓音,高喊着:“李扬,李扬,老师找你。”其他学生也热心地帮忙大声叫他,只见李扬飞奔而来。我微笑地告诉他们几个:“真棒!你们的嗓门比李扬的还要大。下节课,你们也要用这样的大嗓门和李扬比赛发言,好吗?”孩子们使劲点点头,我对即将开始的课立即充满信心……

    带动全班,人人参与活动

    教师一定要关注课堂集体活动中的时间效益,关注每个活动设计时全班学生的参与度,争取让更多的学生有事可做。一人陈述,多人评判;一人示范,多人模仿;一组展示,多组打分等,都是带动全班的有效方式。

    例如,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如果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可以充当小评委,动笔勾画出该生读得精彩或出错之处,随后对朗读的学生进行赞赏,提出建议。学完课文,全班动笔在书上写一写感受,提前写完的学生大声念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边听边补充。

    趣味竞赛,激活课堂氛围

    课堂上,教师的随机提问往往忽视一些始终不举手的“沉默人士”。久而久之,他们容易成为课堂上的看客和听众。这时,教师可以在班上准备一个摇号筒,把全班学生的名字做成纸条,随机抽取发言的学生。如此,每个学生就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人人参与。学生还可以抽取下一个回答问题的人,从而将“一问一答”变为“传递式发言”的生生、师生互动。

    梯级评比,不断激发兴趣

    各类花样评比,常常是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有效方式。比如,10个小笑脸印章,换1个作业免写卡。又如,在春晖小学即将推行的“光盘达人”行动中,学生每次光盘赢取1个小小的青花瓷盘徽章,5个徽章可以换取1个白玉盘徽章。4个白玉盘徽章可以获取本月“光盘达人奖”,并有机会参与抽奖,赢取与校长一起共进午餐的机会。梯级评比、逐层递进,用趣味游戏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分工明确,确保分工轮转

    给不同的小组清楚明确的分工,让人人有事做,不养闲人,不留盲区,是教师保证小组行动时效的方式。学习小组通常由4-6人组成,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每组都可以安排比较活跃、自律能力较好、有一定领导力的学生作为统领。同一个小组内,有负责分工统筹的组长、有记录员、有汇报员。外出的研学活动,同一个小组中,既有活动管理员又有信息记录员、文明宣传员、物品管理员、卫生监督员。明确职责分工,前有培训,中有汇报,后有评价,并将人员分工适时轮转,是对学生群体的有效促进。

    弹性作业,明确听课成效

    为了激发学生通过课堂提质而获得课后减负或提高练习难度的可能性,教师不妨大胆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差异,设计不同层级、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作业,在课堂结束及时评价后进行差异布置。同时,还可以尝试设置难度较大的作业,允许基础较好的学生挑战完成;尝试遴选部分机械训练的内容,允许程度很好的学生或课堂表现出众的学生免做等。因材施教,差异教育,改变一刀切的惯性。

    坚持总结,定期评价反馈

    只控制上课时间,不进行课末评价,甚至连每周每月都不做总结的课堂,确有日渐凌乱无序之嫌。因此,坚持进行课堂总结回顾,简要记录学生表现,并进行阶段性小结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课堂上的“小淘气”或搅乱了课堂纪律的“不速之客”,教师一定要及时与他们单独沟通,“略过”会对下一次课堂埋下重现波澜的伏笔。

    家校沟通,定期互传鼓励

    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要主动联动学生家庭,让沟通的渠道始终保持通畅。渠道畅通,常来常往,才能携手共育,多维促进学生发展。比如,上完课教师可以将表现最棒的学生名字记录下来,拍一张集体照片或发个群信息以示鼓励;为某个学生的“巨大”进步而煞有其事专程“私信”称赞;为某个学科成绩薄弱学生与家长反复短信“鸿雁传书”传递进步点等,让学生能够得到家校的联合表彰。爱在传递,激励在传递,爱在哪里,教育的成效就在哪里。

    定期内省,盘点激发内驱

    如果说评比是外力对学生发展的促进,那么无论学生身处哪个学段,教师都不要忽视学生内省的力量。定期评比所获的称号,课堂表现所获的肯定,难题探究所获的成功,小组合作所获的成长……教师要带着学生每个月定期梳理方方面面的“成就”和“成长”,在评价中悦纳自我,为过去的自我点赞,为新的成长夯实目标。

    总之,整理,倾向于课堂上的“静”,意在营造一个安静有序的集体氛围,为生动的课堂提供了充分的平台。激活,倾向于课堂上的“动”,意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师生快意互动的生命成长样态。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教师在不断调试中寻找课堂上灵动的对话状态。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春晖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