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新劳动教育的“富春实践”
章振乐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是一所创办于2009年的城乡接合部小学,65%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虽然生源以农村儿童为主,但也面临劳动教育不足的问题。学校对1-6年级共2000名学生的“劳动状况”调查显示,学生参加劳动以家务劳动和学校值日为主,很少参与社会劳动、农事体验,91%的学生缺乏真正亲历农耕劳动的体验。学生脚踩大地却无法亲近自然、亲近土地。为此,从2010年开始,学校从创办“开心农场”入手,开展了8年新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新劳动教育体系。

    何为新劳动教育

    开展新劳动教育主要基于三个因素:一是解决儿童劳动素养缺失的需要;二是缓解儿童学习生活“自然缺失症”的需要;三是“扬弃”和拓展传统劳动教育的需要。通过调查我们明确,改变劳动素养缺失的现状,不能采用传统的劳动教育,而应该拓展劳动教育内涵,将走进田野、体验劳作、分享爱心融入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通道,赋予劳动以时代内涵。

    我们的新劳动教育立足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局限,不停留于简单的劳动,而是以“让学生回归生活,基于真实问题开展学习,在实践中创新,学会合作分享”为基本原则,以“基于真实情境开展学习和正心立德、劳动育人”为基本定位,在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实现劳动教育从被动到主动的格局创新,从静止到发展的内容创新,从工具到存在的功能创新,从单一到整合的实践创新。

    在立场上,新劳动教育倡导以一种自觉的意识和主动的态度迎接新时代挑战;在内容上,新劳动教育主张发展的教育观,高度重视闲暇教育和消费教育;在功能上,新劳动教育强调劳动之于个体的存在性价值,目的是让个体在劳动教育中获得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丰富其关系属性并提升其审美人格;在实践上,新劳动教育走的是整合教育道路,追求的是科学性和专业化实现路径,最终完成的是一种作为学校文化的劳动教育。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内容,新劳动教育基于“开心农场”平台和家校资源,架构了包含农事劳作课程群、劳动创意课程群,以及家校联动的快乐生活课程群。我们让儿童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课题研究式、项目整合式、主题探究式、综合展示式学习,同时以制度规约和多元评价跟进搭建支持系统。

    每一个课程群由若干具体子课程组成,并以项目的形式实施。农事劳作课程是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中最具特色的课程。根据开心农场区块布局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开心农事、田野放歌、快乐种植、爱心分享4个子课程;劳动创意课程包括小小农科院、当代小农夫和智慧小鲁班等子课程;快乐生活课程有生活整理、开学活动、成长30事、志愿服务等子课程。每个子课程以若干项目组块的形式予以实施。

    项目化推进是核心

    新劳动教育变革的核心是打破课程界限,以项目或项目组块的方式推进,基于各年级段学生特点,进行整合学习、主题学习、研究学习和综合展示学习,让儿童走出教室、走出校园,通过自主实践、亲身体验、自由探究,促进其道德认知、多元智能、身心健康、情感意志等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探索跨学科的项目整合学习,例如二十四节气、田园小作家、田园古韵。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通过将开心农场与中国节气结合,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课整合的项目学习,他们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用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搜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开展节气主题的绘画、诗歌创作,参加各种节气风俗活动,直观形象地体验“二十四节气”。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我们编撰出版了《大地上的劳作:二十四节气亲子书》,介绍自然气候、节气习俗、诗歌农谚,配以丰富的学生实践活动,方便学生学习。

    田园小作家。这是基于开心农场的习作项目,目的是为儿童搭建一个观察发现、实践锻炼、总结提炼、分享交流的习作载体,厚实儿童本源底蕴,引导儿童以快乐、积极的心态参与劳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习作水平。

    田园古韵。这是具有人文特色和文化创意的整合项目,将劳作与别具风味的小古文学习、创作结合,让学生了解哲理、礼仪,学习历史人物、风俗等文化知识。

    开展年段各异的主题学习,例如蚕豆种植、种桑养蚕、朵朵葵花向阳开。

    蚕豆种植。基于开心农场的主题式学习项目,学生自选蚕豆种(观察蚕豆的样子,分析种豆所需条件)、播种(了解播种知识,观察蚕豆破土,芽儿形状与颜色)、长叶(记录蚕豆叶的形状、颜色及每个星期的变化)、开花(了解蚕豆花开花的时间,花瓣的瓣数、颜色、形状以及对温度的要求)和结果(观察豆荚的形状,一个豆荚有多少果实及蚕豆成熟的模样)。同时,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蚕豆结果与花之间的关系,掌握观察事物和准确表达、记录观察结果等技能。

    种桑养蚕。种桑养蚕是利用开心农场种植桑树、采摘桑叶养蚕的项目。学习流程包括桑苗选取(观察选桑苗的基本要求)、扦插(记录深浅与密植要求)、早期管理(浇水量和施肥品种与操作要领)、桑叶采摘和养蚕(观察和记录蚕的生长规律)。

    朵朵葵花向阳开。了解向日葵名称的由来、品种、植株特点、地理分布、生长环境、向阳之谜和价值,开展小课题研究。欣赏向日葵:通过绘画、音乐、手工等,让学生领略向日葵的美并制作向日葵作品。收获向日葵:进行向日葵采摘,测量花盘,数种子的颗数。学生还可以体验葵花籽油的加工,获得最直接的感知和技能。

    开展基于社团的课题研究式学习,例如小小农博士、探秘土壤、农具博物馆。

    小小农博士。根据各年段学生特点,将探究性学习项目设计成若干小课题,在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学生组成社团或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在开心农场进行研究活动。

    探秘土壤。以土壤、植物的研究为切入点,在种植活动开展前,组织学生到开心农场采集土壤样本开展调查研究,学做小小土壤分析师。

    农具博物馆。学校搜集农民家中闲置的农具,成立“农具博物馆”,让学生看一看、用一用,然后分析研究农具的功能,加深对我国农耕文化的了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开展基于社会公益的综合展示学习,例如爱心义卖、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

    爱心义卖。收获节期间,每周一次在校园或农贸市场开展义卖活动。学生合作完成割菜、清理、包装、销售、理财等工作,发动周围人参与义卖活动。义卖收入存入义卖基金,用于公益爱心捐助。

    垃圾分类。在校园和公共场所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和实践,劝导市民、同伴自觉做好垃圾分类。鼓励学生回收可再生垃圾,变废为宝,清洁环境,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美丽乡村。

    志愿者服务。学校少先队成立志愿者服务总队,班级成立中队,到车站、公园、码头、影剧院等场所开展志愿者服务,比如为失明者引路、清洁环境、做小导游等,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感恩社会。

    此外,学校还在智慧小鲁班课上开设“小小匠作坊”项目,开展创意学习;美好生活课程中开设“亲子劳作”和果实分享项目,传递劳动祝福与希望;在成长30事中开展猎奇类学习,不断丰富新劳动教育学习方式。

    育人模式变革是根本

    新劳动教育着力于挖掘教育资源,创新劳动教育内容,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探索育人模式转换的新路径。一是实现从课堂走向田野,学生成长的实践场所得以创设。新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释放天性。学习空间从课堂走向田野,学习方式从课本到自然,蔬菜、土壤、昆虫等都成为学习内容和载体。二是实现从认知走向操作,丰富了学习方式。新劳动教育以田野为课程载体加以整合,开展探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传授获得新知为唯一途径的学习方式,强化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参与开垦、播种、培育、收获和分享等劳动全过程,实现了从间接认识走向直接认识。

    新劳动教育促进了由狭义的课堂知识育人向广义课堂实践育人的华丽转身,创新了小学育人模式。一是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新劳动教育丰富了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增加了同伴、师生和亲子互动,满足了学生在不同人际背景下的情感需要,深化了对不同人际氛围和社会角色的体验。二是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新劳动教育使学生迸发出亲近土地的内心向往,学生乐于观察、研究、劳作和分享,学习活力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发展。学生走出课堂,体验劳动艰辛,进行课题研究,探索未知世界,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有效提升。

    此外,新劳动教育也助推了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了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成果。教师立足新劳动教育、基于开心农场,开展“田野课堂”系列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并逐步接轨拓展性课程,还以“农事”特色课程为主要方向,挖掘田野资源,改变课程实施方式,转变教师的育人理念,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近5年来,学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在省市区三级评奖中逐年递增,科研质量也显著提升。

    经过多年实践,学校新劳动教育的研究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肯定,但如何让新劳动教育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尤其是如何使课程更科学、严谨和规范,使学习方式更适合学生、支持系统更加有力,还需要我们持续研究和思考。路漫漫,我们将持续探索,让学生在劳动中自由成长。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