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师爱与师能成就新时代“新师德”
本报记者 黄 浩

    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但是,关于师德的讨论需要摒弃偏见。

    “如今我们在讲师德建设的时候可能会存在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是将教师过于神圣化,仿佛师德高尚的教师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教师;第二个极端是把教师队伍过于妖魔化,总是以放大教师的问题来贬低教师。”日前,在“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第12期会讲中,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班建武指出,上述两种师德形象都不是绝大多数日常教师的形象。

    一个“正常”教师的师德应该体现在哪儿?应该呈现出何种风范?

    在班建武看来,师德应该具有“审美化”效果,“如果我们崇尚的师德对教师职业生活没有吸引力,可能是不值得教师去奉献的。”班建武同时强调,实现师德最为重要的两个路径是“把为人之学和为己之学统一起来”,如果只强调师德牺牲自己、成就学生,这种师德太神圣化了;如果教师只为自己、不顾学生,这样的师德更不被认可。

    从这个意义而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树儒雅之范,立良师之德”的师德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为人”与“为己”的“平衡之路”。

    “我们一直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2008年我们提出了教师发展的目标,即内外兼修的儒雅教师,儒包括知识之儒和道德之儒,知识之儒要求教师博闻强识,掌握儒士之才,道德之儒要求教师以正心诚意养子之德。” 中关村二小校长杨刚表示,师德建设需要教师自我修养,为此学校想方设法激发教师的发展愿望,为教师提供自我选择的空间。

    当天,论坛邀请了中关村二小教师马骉、王霞、孟丹进行了经验分享。马骉以“传承老规矩,涵养好习惯”为题对师德的落地执行与有效方法做了新的诠释;王霞从“专业、敬业”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教师职业理性的认识与感性的体悟;孟丹以“师爱”为主题展示了关爱型教育关系对师生关系建设和家校共育的贡献。

    “其实师德对我而言是一个很深刻、抽象的概念,我总是在想怎样能让它落地生根呢?”王霞认为,答案就在一位老师的爱与时间里,“曾经的我总是想着教给学生什么,现在的我总在问自己学生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曾经的我以为教书育人是技术、方法,现在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应当是最懂爱的人,是懂得用智慧与专业的爱引领学生成长的人”。

    正如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在其中一次敬德会讲中谈到的,师德不是悬在教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说到底师德问题还是教师专业化的问题。“顾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师德是一种专业责任,教师的道德体现在专业能力上。” 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教委主任王方在听完三位教师的分享后感慨地说,师德不能抽象地讲道德,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专业水平。

    “为人之学和为己之学的师德要统一起来靠什么?第一靠情怀,解决的是教育职业的目的性问题,第二靠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班建武说。

    在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颍惠看来,这三位教师代表了新时代“新师德”对教师的要求。“我觉得在新时代,师德方面也需要有一个新的现象,我们不能让媒体树立起来的新教师形象都是苦行僧。”吴颍惠表示。

    只有教师变得更专业,学生才会变得阳光。“我们要想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首先教师就要成为什么样;只有孩子成为理想的样子,他们作为主体,作为中国社会未来的构建者,中国社会才会变得更好。”回应本次会讲“君子之德与教师引领”这一主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毛亚庆表示。

    据悉,“中国教师·敬德会讲”至今已经举办了12期,多次聚焦“师德”主题。本次师德论坛的宗旨是树标杆、立榜样,明确教师发展导向,激励教师奋发有为,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本次会讲由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和北京明远教育书院联合主办,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承办,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学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学区协办,当天共有10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