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记者观察
真正的合作在“动静之间”
本报记者 黄 浩

    我们常常习惯于批判,比如近些年总能听到不少人张口就来——“那些看似热闹的课堂没有价值”。姑且不论这个论点是否正确,一个现实是,这些批判者中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课堂,“不热闹的课堂”到底该如何体现学生立场、关注学生成长?

    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一个批判者更难能可贵。更何况,课堂的热闹与否并不足以评判一节课的优劣,从某种意义上说,热闹的课堂与安静的课堂本质是相通的。

    中国教师报过去一直主张让课堂“先热闹起来”,让学生在表达、展示之中收获思维的生长、生命的律动。近年来,我们主动“革自己的命”,尝试着推动一场“让课堂安静下来”的变革,寻求课堂升级的另一种可能。当然,这并非对过往的否定,而是我们始终认为课堂可以是“动静相宜”的——在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学举行的“创课进校园”公益活动中,课堂的“动起来”与“静下来”就成为本次活动的特色之一。

    在22节开放课上,景弘中学的教师团队带来了许多特色课,学生爬黑板、小组积极讨论、大方展示的状态吸引了许多与会者。经过长期训练,景弘学子完全做到了“动而有序”,充分展示了“动”的魅力;而在主会场,台湾教师李玉贵的报告与上海教师郑艳红的一堂公开课,则突出了“静”的美好,尤其是彰显了倾听的力量。

    事实上,关于“动”的课堂我们见过太多。而如何让课堂安静下来?一些细节让人触动很深。

    郑艳红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两两相对,在思考后互相轻声说出“你想象中未来的学习方式”,两三分钟内全场静悄悄的,但台上学生轻声耳语、专注倾听的一幕让人感到温暖。

    上课过程中,郑艳红始终试图与学生的音量保持一致,而且在抛出一个问题后,她会给学生留下3-5秒的等待时间,让他们有一些思维缓冲时间,有人专门称之为“黄金等待期”。

    这些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恰恰体现了合作学习中的学生立场。更让人动容的,是李玉贵在报告中基于学生视角的观察与思考。她说,教室里通常有三类学生,第一类是不会的,可能是他们还没找到会的证据;第二类是会了的,他们学得又快又好;而第三类介于两者之间,他们通常是班级里的大多数。

    面对这些有差异的学生,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李玉贵指出,许多教师经常做的一件事是,当教师提问后,那些不太会的学生试图努力,准备跳一跳,教师却对他说:想好再说。这一句话可能就打消了学生继续说下去的勇气。李玉贵说,没想好也可以安心说,越说可能想得越清楚。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强调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观点”,教师害怕耽误时间,但对一个学生而言,可能费了许多工夫才有了一些想法,却被别人抢先说了,导致自己无话可说。李玉贵说,“就算与别人想法相近甚至相同,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也非常重要”。

    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研究,恰恰彰显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情怀与立场。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舍得时间,学会倾听、学会等待。

    李玉贵从一个建设者的角度出发,她说没有倾听就没有合作学习,其实没有等待也没有合作学习。

    类似高效课堂的热闹课堂,其本质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互相倾听的润泽课堂是观点生长的课堂,是学生之间借助对方的力量互相往前生长的过程。这样的课堂,都是先学后教,把“学”放到了比较重要的地位;都突出了知识育人,终极目标都是指向育人。

    我们要真正呈现合作学习新样态,动与静缺一不可——当动则动,当静则静,或许是最理想的一种选择。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