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3日 星期三
区域教育地理·辽宁沈阳沈北新区
区域教育怎样变轨超车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样本分析
本报记者 王占伟 林 樯 刘 燕

    全区常住人口58万,其中教育人口近20万。

    这是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教育发展的最大现实。在沈阳市,沈北新区是名副其实的“三最”教育区——学校类别最全、学生比例最高、学生数量最大。其中,中小学校29所,在校学生37612人、教师3028人;大中专院校23所,师生总数15.4万人。

    面对这样的现实,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沈北新区走出了一种新时代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核心在于四个字——变轨超车。

    定位变轨,从“配”走向“主”

    “实力沈北,大美新区”,这是沈北新区建区13年发展的一种定位与写照。

    沈北新区高校、企业、旅游、生态等各类资源丰富,区委、区政府将沈北新区的发展定位于“高品质生活服务区”。在沈北新区领导看来,高品质生活服务区的龙头与核心是教育,他们计划全方位整合区内各类资源,打造“全域素质教育实验区”。

    所以,在沈北新区,教育的定位不仅仅是一种“服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更是一种“引领”,引领高品质生活,引领百姓教育的选择。

    基于此,沈北新区区委、区政府把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区委书记李宏德、区长刘树敏亲自动员部署,以“对历史负责、为未来着想”的责任担当,真正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当下落地。

    在硬件建设方面,近5年来全区教育投入30亿元,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新增学位6000个。2018年区财政预算基本支出5.72亿元,今年教育建设项目11个,计划总投资4.93亿元。2018年投入教学设备专项资金2552万元,完成三星数字化校园4所,二星数字化校园达标100%,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大幅度提升。

    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基础上,沈北新区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全纳理念,设立每年200万元的政府助学金,加强对贫困家庭的救助,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覆盖各学段的资助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资助体系进入各类学校完成学业。

    相关资料显示,5年来沈北新区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0%。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完全享受市民待遇。

    在软件建设方面,做过高中教师、教育局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的沈北新区区长刘树敏见解独到:“沈北新区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管理理念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没有理想是飞不高的,没有家国情怀是成不了大才的。”

    据区教育局局长计会波介绍,沈北新区在“学校有特色、班级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理念引领下,“一校一品”建设成效显著,蒲河满族学校荣获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兴隆台锡伯族学校射箭队勇夺全国射箭U18(重点城市)锦标赛混合团体冠军……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外语、艺术、体育为支撑的区域教育特色品牌。

    机制变轨,少求“有”多求“用”

    作为中远郊区,与沈阳中心城区相比,沈北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如何在短期内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沈北新区的策略是“少求为我所有,多求为我所用”。

    为此,沈北新区确立了“提升教育内涵与学校建设同步,教育现代化与新区发展共进,发展民生事业教育质量先行”的总体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多元办学机制,采取与先进地区合作、引进民办品牌学校、依托高校资源联合办学、委托办学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快速聚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80%,让百姓享受优质教育。

    据刘树敏介绍,沈北新区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创新托管办学,先后委托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托管区中小学6所;二是引进名校,先后引进东北育才双语学校、辽宁省实验学校、沈阳市朝阳一校、沈阳市文艺二校、沈阳市第七中学等基础教育名校6所;三是加快推进民办教育,先后引进清华万博实验学校、沈阳市雨田实验学校等知名民办学校。

    2016年6月,沈北新区人民政府和沈阳大学签署学校托管协议,将沈北新区2所小学、1所完全中学委托沈阳大学管理,组建沈阳大学虎石台附属实验学校,学校的管理体制为校长负责制,校长和管理团队由沈阳大学委派。学校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大胆改革,在创新育人模式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合作办学一年来,虎石台附属实验学校与沈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邀请大学生指导中小学生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与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在学校建立顶岗实习基地;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建立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沈阳大学考点……初步构筑起从小学到高中一体化培养的育人新模式。

    在2018年沈阳市义务教育学校视导工作评估中,朝阳一校沈北分校荣获第三组第一名。建校一年半,朝阳一校沈北分校“以人为本的精致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的“基因密码”。更重要的是,学校在管理思维上有“性本善”的立场,管理的出发点不是如何约束人、控制人和防止人,而是更好地激励人、发展人和支持人。

    走进朝阳一校沈北分校校园,记者看到学校硬件设施科学完备。作为朝阳一校副校长,年轻的高原到沈北分校主持工作已有一段时间,她向记者介绍学校正在实施的“活力教育”,从“活力课程”“活力课堂”到“活力教师”“活力学生”,从理念到成效,让人切实感受到这所全新学校的活力。一年半的办学实践与成效表明,这种合作办学新机制带来了多赢的效应。

    内涵变轨,求“名”更求“明”

    灵活的体制、机制,不仅为沈北新区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更发挥了鲇鱼效应,促进了更多学校的品质提升。在教育内涵培育上,沈北新区教育局提出,少求“名”多求“明”,引导校长、教师做“明道、明理、明白”的教育人。

    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高考成绩连续9年获得市高考贡献奖,囊括了市教育局所有年度奖项,被誉为“潜力最大,提升最快”的学校。

    “我们不培养只会考试、唯唯诺诺的人,而要培养敢说、敢想、敢做、能自主发展、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校长杨文生告诉记者,“我们坚持‘以方向带质量、借课改推质量、用评价促质量、以师资保质量’的原则提升教学质量。”

    在杨文生看来,办学很简单,做到标准化就行了。比如,所有学生每天坚持一公里跑,每天下午1点30分全校师生起立共唱励志歌曲。

    “把简单的事持续做好就是不简单”,这是杨文生的一贯主张,其背后的要旨在于通过外在的强化形成内在的文化。

    “真、细、实、恒”是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的工作原则,指导着学校工作的各个细节和环节。“真”就是真心真情,教职工全身心为学生服务,师生需要就是学校工作的目标。“细”就是每天每项工作都有标准,比如德育有7项常规管理标准,即晨跑气势磅礴,晨读书声琅琅,课堂聚精会神,队列口号震天动地,同唱一首歌歌声嘹亮,自习鸦雀无声,同学之间彬彬有礼。“实”就是务实扎实,凡事都要精心策划——全力落实——及时检查——不断反馈——适时调整——及时总结。“恒”就是坚持,任何事不能不了了之。如今,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已坚持20余年,学生每天一公里长跑已坚持10年,教师编校本题册已7年。这些倡导不仅是口头上的,而且内化到多数教师的心灵深处。

    又到一年分班时,小峰被分到教师侯位的文科班。在第一天的自我介绍环节,小峰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学习文科就是想让理科教师知道,文科生不比理科生差。可没几天,他就屡次违纪。顷刻间,小峰成了众人眼中的“刺头”。

    如何走进小峰的内心世界?经过了解,小峰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又不在身边,是姑姑在抚养他。“这样的孩子表面很自信,内心很脆弱、自卑,只是想通过‘豪言壮语’‘刺头’的表现让更多人‘看得起’他。”基于这样的分析,侯位并没有急于与他谈话,而是耐心地观察,发现他不仅有号召力,而且有画画天赋。小峰又一次犯错误,侯位不仅没有批评他,还让他当了宣传委员,把布置班级板报的任务交给了他。

    “随着交往的频繁,小峰放下了对我的防备之心。我也给他许多机会,让他展示自己、增加自信。”侯位说,“我相信,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成为‘刺头’,只要能够唤醒孩子,每个人会有自己的一番作为。”

    与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不同,沈阳市152中学以课堂变革为突破口,形成了“352共生课堂”教学模式。在改变教学关系的基础上,学校将课堂变革拓展转向课程改革,再从课程改革走向育人模式变革,实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跃迁。

    诸多方面的变轨超车,让沈北新区教育加速度高位发展,相继高标准通过沈阳市教育现代化立项、沈阳市信息化评估验收,先后获评“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相关数据显示,沈北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已进入辽宁省第一集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