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尊重差异 精准帮扶
➡基于特殊需求学生发展的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研发人:梁 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2007年,面对流动子女及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问题,我提出并与研究团队一起构建了基于班级发展的多学科教师合作的校本研究模式。这一模式改变了班主任“单打独斗”的困境,以教同一个班的教师为一个团队,以研究和帮助有特殊需求学生为目的,有组织地定期开展活动,使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共同参与到教育学生的活动中,从而形成大学、社会学术组织与区、县中小学协同育人模式。

    北京市丰台区是北京流动子女大区,丰台区东罗园小学流动子女比例曾高达93%。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条件较差及家庭教育不当等诸多原因,为数不少的学生感到在校学习吃力,给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对此,东罗园小学参与了“基于特殊需求学生发展的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研究中,教师们对流动子女有了更多的理解,在共情中教育方法更加丰富了,师生关系也更融洽了。如今,原来在本区综合评价中位置偏后的东罗园小学,已经成为优质小学。丰台区参与的实验校也从1所增加到多所,研究内容从流动子女教育问题扩展至班级文化建设、积极心理、学习习惯、家校沟通等多个主题。实验学校的学生成绩大幅提升,例如佟麟阁中学荣获了2017年丰台区教育显著进步奖(全区仅3所)。

    近年来,我一直负责河南省农村小学包班和复式班教师培训项目,从留守儿童安全、生活、健康、品德、心理和学习等问题出发,编写了《留守儿童教育手册》《把爱带回家——给留守儿童家长的18条建议》等书籍,并组织农村教师合作进行研究,共同解决学生的困难。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在校精神面貌发生变化,自信心有所提升,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使河南等地农村小学发生了积极变化。

    “基于特殊需求学生发展的协同育人模式”尊重学生发展差异性,通过建构协同育人模式,在中小学创建了新的学习共同体,汇集教师的群体智慧,对有特殊需求学生实现了教育“精准帮扶”,推动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最终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