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24年写下40万字信件 为“一带一路”建设者减少后顾之忧
曾朝平:用书信唤醒“父亲的力量”
本报记者 黄 浩 通讯员 张黎磊

    一位从不张扬的女教师,24年来坚持为孩子、家长写下了上千封近40万字的信件。谁能想到,这一封封带着温度的信件,让许多天各一涯的家庭成员找到了共同的心灵港湾?

    这些信件的创作者,是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实验小学教师曾朝平,在当地,她被誉为一个“传奇式”的存在。

    在网络早已侵蚀到人们每一寸肌肤的当下,坚守一缕纸墨清香已属难得,这一封封字美情真的书信背后,更有着无数动人的教育故事,在纸面缓缓流淌,直抵人心。

    寻找“失踪”的爸爸

    对于葛洲坝实验小学的许多孩子来说,能够真实理解“父爱如山”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容易。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为了兴建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一批水电工程建设者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于宜昌,为了让随他们辗转而来的孩子正常接受教育,葛洲坝实验小学应运而生。两大水利枢纽竣工后,大批建设者开始“家在宜昌、人走四方”。特别是2013年以来,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本部在宜昌的水电施工企业开始走向海外。曾朝平所带的501班,就有16名学生的家长去了伊朗、尼泊尔、阿根廷等国。

    从“葛一代”到“葛四代”,许许多多与两座大坝紧密相连的人在坝区聚聚散散,大多数“父亲”都远走他乡。只是,在他们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如何弥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

    “爸爸偶尔回家,一般也就是问一问我的考试成绩”“爸爸总说自己太累了,让妈妈管我就行了”“爸爸一年回家半个月,基本都在倒时差了……”听多了孩子们类似的话,曾朝平一度陷入苦恼:都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很重要,但家庭教育怎么能少了父亲呢?

    有一天,一位母亲找到曾朝平求助:孩子太过内向自卑,平时比较听爸爸的话,您能不能给她爸爸写封信,让他开导开导孩子?

    那还是在1995年,要想联络长期奋战在峡谷江滩的孩子爸,除了写信这一“原始手段”,似乎别无他法。曾朝平尽管不知道能否奏效,但想来只是举手之劳,便欣然应允。那时她也没想到,自己提笔写下给家长的第一封信后,竟会在此后20多年一发不可收拾。

    没过多久,孩子妈妈欣喜地告诉曾朝平,孩子爸爸如今经常打听关于孩子的各种表现,而孩子自从收到父亲的回信,精神大振。

    一封平常的书信,竟然可以起到如此神奇的效果?这让曾朝平心潮澎湃。在那个通讯艰难的年代,曾朝平忽然有了“中头彩”的感觉。

    “许多爸爸觉得自己常年在外不能照顾孩子,心里愧疚,每次回来给孩子买一大堆好吃的,但这些只是表面上的给予。”曾朝平说,教育需要高质量的陪伴,而信件交流能让彼此在心灵上深度沟通,对孩子成长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就这样,一旦遇到班上孩子有心理焦虑、学习成绩下降、参加活动希望爸爸给鼓鼓劲,或者生日时希望爸爸回来陪伴等特殊情况,曾朝平就会拿起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铺开稿纸,伏案于昏黄的台灯下,给爸爸们写上一封封暖暖的信。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一封信往往要写好几天。但曾朝平享受这样的时刻,她说,“写信的时候,就仿佛与对面的人在轻声交流,那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

    当年的葛洲坝仅有一个邮局,马路边上竖着一个绿色的邮筒,那是曾朝平经常光顾的地方。每每曾朝平拿着写好的信件走到邮筒旁,她的心都会为之一颤,将信件投进邮筒的一刹那,她会想象着家长看到这封信以后的表情。有时候她还会带着孩子一起过来,让孩子自己将信投进去,并告诉孩子这是寄给爸爸的,孩子也立时肃然起敬。尔后,她会和孩子一起等待回音。

    “于我而言,写信这种方式有一种神圣感、仪式感。”曾朝平说,“我始终相信这种犹如面对面的亲切交流,是最真诚、最纯粹的也是最有效的”。

    向冰冷的家庭隔膜“宣战”

    文字的力量有多神奇?一封封信里可以找到答案。

    “爸爸是一名装修工人,由于在工地上很忙很累,每次回到家看到你犯点小错误,总喜欢吼你骂你。你总说爸爸脾气不好,不耐烦。今天我通过书信向你道歉:‘女儿,对不起!’爸爸以后只要有空就多跟你交流,多陪你……”

    收到爸爸来信的廖欣(化名)感觉爸爸像“变了一个人”,在廖欣的印象里,爸爸以前从未提笔写字,见面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吃饭了吗”,但自从曾朝平发起书信往来活动后,一切都在悄然改变。

    有个学生悄悄对曾朝平说:爸爸脾气太倔,有时候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但你一封信就让他改变了。曾朝平会心一笑,她要做的不仅是改变家长的观点,更希望以此带动孩子的成长。在信件中,她反复向家长传递一个观点,教育孩子最好的素材就是你自己。

    学生侯泽安是曾朝平常常提及的一个案例。侯泽安出生第十天,父亲侯超就远走四川去工作,如今常年驻守在伊朗羌姆溪水电站。因为山长水阔、疏于教导,侯泽安成绩有段时间下滑得很厉害,妈妈为此批评、责罚他,甚至将他的作业本撕了,但无济于事。后来,曾朝平给远在伊朗的侯超写了一封信,建议他和孩子发起一个“父子约定”,共同成长。

    其实,远隔万里的侯超也有自己的苦恼: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还要带领一支队伍搞工程建设,确实为难。为此,侯超在写给儿子的信中发起了一次约定:你在那边好好学习,我在这边好好工作,看谁进步大!

    “爸爸跟我打擂台,我不能输给他。”被激起斗志的侯泽安开始发愤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被评上了“全科优秀生”,而另一边的侯超也不甘示弱……今年9月,侯超在给侯泽安的信中写道:今年爸爸在工作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给你汇报一下,在伊朗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就像你有时候学习和练舞蹈遇到困难一样。可是我觉得要给你做出榜样来,不是吗……

    谁曾想,一封信竟然可以让一个家庭有如此多的惊喜。更有趣的是,这个故事讲开之后,班里几个孩子也开始和自己的爸爸展开比赛,比比谁的进步大。这样的良好学习氛围,自然感染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孩子。

    曾朝平不满足于此,她想让每一位学生拥有完整而幸福的童年生活。在写给家长的每一封信中,她都将好的教育理念与家长分享:“和孩子一道成长,一起读书,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教育是农业,需要精耕细作,需要用心培育”……正是在这样的引领下,家长和孩子都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前放暑假时,学生崔宇鑫会去爸爸的工地上玩几天,第一次来到异国的工地上,每天吃不好睡不好,蚊虫叮咬、灰尘漫天、经常停电处处都考验人待下去的勇气,崔宇鑫大感失望:这样的地方有什么可玩儿的呢?但就是在一封封书信的往来之中,崔宇鑫逐渐了解到爸爸在做一件建设祖国的大事,他为此感到骄傲;崔宇鑫的爸爸也意识到,工地上其实也有许多故事与资源,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如今,崔宇鑫再去爸爸的工地,爸爸会带着他一起去了解水电站工作的原理,看看图纸如何设计、机器如何运转;崔宇鑫则留心着工地上的一切,他看见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仍然坚守在工地帮忙看管材料,内心很受触动,还拿起油漆桶帮爸爸干活……

    “这样的现场交流就是一种好的榜样教育,远比一家人游山玩水收获要多。”曾朝平不止一次为他们点赞。她说,亲情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但是现在许多家庭缺失了感悟爱的能力,甚至一家人在一起也不怎么说话、不知道说什么。

    “我发起书信交流沟通一家人的情感,就是要向这种冷冰冰的现象‘宣战’。”曾朝平说,书信的温度可以融化家庭隔膜的坚冰。她始终记得李一心爸爸在信里写给女儿的那段话,也一直希望所有学生的家庭都能体验那样的温馨场景——

    “心儿,你想我的时候就看看星星吧,那个时候我在看,你也在看,我们的目光就在一起,该多好啊!”

    一个“时代课题”的答案

    我的爸爸在远方,在峡谷的激流旁。

    亲爱的爸爸,我好想您啊!

    想您的大坝有多高,电站有多亮,

    我每天都在地图上找,找您的峡谷找您的江。

    ……

    这首《我的爸爸在远方》,葛洲坝的学生几乎人人会唱。曾朝平也不例外——她也是“葛二代”中的一员。妈妈是老师,爸爸是葛洲坝公司的工人,曾朝平记得很小的时候,她们三姊妹最怕问妈妈的问题就是: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如今,葛洲坝片区子弟小学和初中分别于2006年、2013年移交到西陵区,据最新统计,父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从事水电建设的学生全区有800多名。

    “这些孩子的教育和培养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西陵区教育局局长田俊生说,“曾朝平老师用‘爱与责任’回答了这个课题。”

    但曾朝平一直都不事张扬,在她看来,写信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教育手段,是教师的职业本能,也没有想过留存以前写过的信件。

    葛洲坝实验小学校长徐萍还是在一次偶然中发现曾朝平一直在用写信的方式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钦佩之余建议她收集整理,总结和探索书信文化教育功能。曾朝平在整理收集一封封书信的日子里,更加坚定结合学校水电文化特色,营造更加积极主动的家校共育环境。她想点亮学生成长的心灯,更想点亮孩子们的中国梦!如今,许多孩子都说:“长大后,我也要像我爸爸那样,让全世界都用上电。”“一带一路”的种子就这样悄然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为了写好一封有水平的信,曾朝平不仅读了很多著名的家书,如《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等,还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家校沟通等相关著作,多年来读书已经成为她的习惯,这也让她在教育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

    “以前给家长写信就事论事比较多,如今更多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更加自信地引导家长如何做好高质量陪伴。”曾朝平说,写信倒逼着她不断成长。

    在写信过程中,曾朝平解决了不少“问题学生”的“疑难杂症”,去年她参加湖北省第四届新锐班主任大赛,轻松从7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为什么?她面试时抽到的题目就是她曾经遇到过的相似案例,在往来信件中她早有解决方案。

    在旁人看来,曾朝平已经做得足够好,但曾朝平仍然经常感觉不够,“比如跟家长写信不能用太专业的语言,要用他们易懂的语言一针见血说明问题,这需要比较强的将理论进行转化的能力;同时,有时候对特别调皮的孩子我的方法还比较单一”。

    “你知道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有趣的”。这是电影《女人四十》里对中年女性困惑给出的答案。而曾朝平在年过40岁之后,对这句话愈发认同,成为教师多年来,她带过无数的学生,如今回头一望,那些曾经调皮捣蛋的孩子,如今一个个都是“天使”。

    “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我一定要更加用心呵护他们。”曾朝平笑言。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和蓬勃的生命在做能量交换,洗净了许多负面的东西”。现在的曾朝平还在坚持写信,因为这份纯粹的初心让她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教书的滋味,也让她在无数个纷繁忙碌的日子里,一直体会到“生活是有趣的”。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