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第十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召开,专家指出——
“我们要从育分向育人转变”

    本报讯(记者 康丽) 日前,第十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新亦求新 寻教动能”为主题,聚焦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四大领域,研讨教育发展新变革,探寻教育发展新动能。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培育人才唯有教育。人才的优势,就是国家实力的优势。”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在致辞中表示,“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全球治理体系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广大教育家、科学家肩负重任,大有作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0年。“未来10年,创新驱动、信息化、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体系创新将成教育发展新动能”。

    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在主旨演讲环节,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说:“我们希望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有道德的人来讲道德,让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铁律要长牙齿,待遇保障也要不断提升,对教师队伍要严管加厚爱。”

    怎样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而不是把考试升学当作唯一的努力方向。他说:“要让正确价值观扎根于学生心里,成为他们的言行准则,这不仅是简单背会一些空洞概念,而是要让学生从小懂得劳动的价值,而不是高中毕业之后依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了解真正的外部世界,而不是把他们封闭在笼子里,成为害怕风雨的巨婴。”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应该在育人方式上作出哪些调整与改变?圆桌论坛环节,4位中学校长就此展开探讨。“我们要从育分向育人转变”,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认为,回归教育的本真,要为每一个不同的孩子实现私人定制的教育。“如果一所学校各项改革搞得轰轰烈烈,但是课堂没变,教师还是按照过去传统的‘一言堂’从头讲到尾,学生还是被动听,这是不行的。”朱建民认为,好课应该具备三个关键特征:激发、碰撞和留白。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校长陆云泉表示:“学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做调整,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能够对社会有一份责任感和担当。同时,通过项目式学习解决真实的问题,让每个学生的特长更好地发挥。”

    育人方式的改变对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对此,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杜毓贞认为,教师不能用20世纪的教学方式去培养21世纪的人才。教师应该和学生共同成长,这样的学校和教师队伍才是可持续的。

    “我们必须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还要强化学生的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而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领路人,引发孩子的思辨力,最后达到‘引人入胜’的最高境界。”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校长王教凯说。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