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校长观察
一切为了“儿童的蓬勃生长”
朱燕芬

    学校是童年的转角

    学校是时光的印刻

    学校里万物生长……

    耶鲁大学教授路易斯·康曾经风趣地说:学校是人们坐在大树下一起交流思想。大树是生长的,人是生长的,思想也是生长的——学校,应该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地方。

    担任校长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我为什么当校长”“为谁当校长”“怎样做校长”。

    我希冀把管理主张、课程规划、特色追求等转化为教育实践,找到更好的行走方式,更好地实践“教育即生长”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儿童的蓬勃生长”。这样的生长性,一是营造生长的环境;二是获得生长的能量;三是选择生长的方式。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与儿童,生长从来就不是自然而然的必然过程。为“儿童的蓬勃生长”,需要处理好生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关系,比如滋养与节制、群体与个体、扶持与放手以及当下与未来,所以我们要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差异发展、终身发展”理念来实现生命的生长建构。

    如何让理念落地?教师是最大的可变量。一所学校如果有一群“精通的人”,以“沉醉的方式”专注于各项工作,养成不断追求完善的习惯,而且把一切经验进化为富有教育智慧的直觉和本能,学校教育的成功指日可待。

    通过教师培养计划固本浚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提倡教师有理想、有才情,肯付出、肯担当,能学习、能跨界,会反思、会创造,做“乐滋滋的好教师”,从“炼师魂(教育情怀)”和“强师能(教学技艺)”两个方面出发,对教师进行培养和提升。我们可以邀请名校长、名教师、名专家来校专题指导,针对学校发展的难点、疑点、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答疑解惑。鼓励教师参加“种子教师训练营、蓓蕾教师成长营、青果教师展示营”等成长计划,为每个教师提供实践和展示舞台。

    打造团队培养模式共促成长。教师共读是拓宽教师视野的重要法宝。我们可以定期用“朗读者、思想者、写作者”等方式,与教师交流思想。从学校实际出发,推行“条线部门大引领”和“级部单元细管理”双线螺旋并进的方式,真正提高教师团队的效率。还可为有才情、有能力的教师建立专属工作坊,为他们提供“私人定制”,这不仅意味着教师自身的成长,更承载着儿童的兴趣意识向专业发展过渡,让每一个人寻找到自己的生长点,让每一个人触摸到群体的生长力,让每一个人感受到教育的生长源。

    我深深知道,选择了一所学校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在学校里,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样态,而且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状态。

    遵循儿童生长规律,展现生长的广度。未来的教育既不是“工业”,也不是“农业”,更像是一个“森林”的样子——不同生命个体得到生长又相互依存。在儿童发展的关键阶段,提供必要的、充分的生长条件,让不同的学习者拥有自己定义目标的自由,以新的文化促进多元共存和开放共享,为全部生命“助长”。比如可以架构“万物生长课程群”,开发出多种融合性课程模块,根据不同年度、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为学生提供成长空间,唤醒生命的需求。在课程实施、教育活动和劳动场景中育人无声,全面发展;在属于学校的特殊节日中,独家记忆讲述师生的生命故事,从而体现出一个人、一群人、一所学校的品质和特点,进而影响到人的整个人生,教育的整个生态圈。

    关注儿童个体生长,发现生长的深度。教育既要关注作为群体的儿童的生长,确保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儿童的发展处于整体良好的状态;更要关注作为个体的儿童的生长,真正做到面向每一个、关注每一个、成长每一个。我们要为儿童创造契机,以弹性的课程机制、融通的年段设置为特色,从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入手,让儿童在丰富的成长空间里相遇最心仪的学习模块内容,寻找学习和成长的方向,获得最快、有活力的生长方式。

    助力儿童自主生长,呈现生长的高度。教育既要重视教师的功能,让教师真正成为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助力儿童的生长;更要相信儿童是种子,有自身的成长需要和成长潜能,帮助儿童获得自己的“生长力”,从而实现儿童的自主生长。重视“生长课堂”建设,让课堂呈现出“自然、灵动、生成”的特质,从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从而不断寻找教育品质提升的DNA,努力形成学习新样态。

    指向儿童终身生长,体现生长的长度。教育既要关注儿童当下的生长,提供优质的生长条件,帮助儿童在学期间获得优质发展;更要关注儿童未来的生长,为儿童一生的成长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学校要注重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携手,助力未来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

    教育是为了让人变得更美好,我们愿意为师生赋能,让他们成长得更好。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