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人生边上
家乡的吆喝
黄长贵

    “买麻糍么?新鲜的麻糍!”

    听到这句“民间广告”,赣西上高人一定不会惊讶,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已经获得江西省级“非遗”存档项目。

    40年前,我是一个“准吃货”,但是家境贫寒,难饱口福。倘若一年一次的“下元节”可以吃到一两个小麻糍,温温热热、柔柔酥酥的,尽管肚子仍然饿着,心里却已经很满足了!如今,吃的东西多了,满街的吆喝声响起,我却反而没有了购买欲。

    上高的吆喝,据说是一种民间艺人文化,最早要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的上高人喜欢办茶馆,上高县城河南老街上,石板路两边都是茶楼、茶座、茶店。虽说都是茶馆,实际也不尽然相同,有的店主坐等其成,有的店主热情吆喝。这样一来,吆喝声响起,茶客便成为常客,后来大家发现了这个“商业秘密”,都开始效仿起来。

    吆喝成了一道独特的上高风景,大多数人不用普通话吆喝,而是用上高方言,还有的商家会用“上高普通话”。

    上高吆喝,形式多种多样。

    最多的莫过于“脱口秀”。有的店主或者商贩,见人就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买不买没关系,看一看就可以”“放血价,大降价,快来抢购吧”……各样吆喝声让人感觉商品经济十分繁荣。有时候,就连农贸市场卖菜的老农也吆喝几句:“我自己种的菜,新鲜快来买!”

    摆上“小喇叭”的吆喝也不在少数。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卖衣服、卖水果的,或者是超市里卖特价商品的,几乎都在使用“小喇叭”。吆喝的内容早已录制好,一到开门迎客就开始“放录音”,这样的吆喝的确给人带来更方便的“选购指南”。一个卖水果的“小喇叭”这样吆喝着:“福建红心柚,十块三个,一个不留!”人家一斤三元,这家敢说“十元三个”,当然会吸引更多消费者前往。

    还有搭台摆阵的。改革开放以来,电子产品越来越多,被商人“借用”到交易平台上也是常态。上高最早搭台摆阵的是“七宝山老窖”,这家酒业公司在街心花园邀请明星上台表演。红地毯上站着一个穿红挂绿口齿伶俐的主持人,台下观众却期待明星出场。很快,一个扮相土头土脸的人出来,手里拿着酒瓶仰头大喝,台下观众掌声热烈。后来,越来越多的商家纷纷仿效,有的在自己店门口搭台,有的到广场搭台,花样迭出,创新不已。

    最热闹的是流动车队和腰鼓队。这种吆喝方式一般用在开业庆典或者优惠活动期间,一路走来的都是“图文并茂”的广告车队。这种广告车前些年都是三轮摩托车或者电动车,近年来还用上了“车视广告”,把电视技术用在广告宣传中。与家里电视不同的是,人家是“车到哪儿电视就在哪儿”。

    甚至还有一支老年广告队!他们退休后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于是与商家一拍即合。他们拿到广告内容后会先商量策划,然后在商家面前预演一下,满意了就开始按部就班的宣传。一般情形下,先拉一条写明广告词的横幅,每个老人身穿蓝色衣服,敲锣打鼓,满街吆喝。街上行人往往会驻足观望,很快就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上高吆喝,从无到有,从有到新,对会社会经济发展的确起到特殊的作用。当然,吆喝更是传承了一种地域文化,难怪一名记者在报道上高吆喝时写道:“这就是上高吆喝,有诗意的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上高县芦洲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