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同屏同步同心”实现城乡“同频共振”
裴云姣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和开化县两地山区、库区、老区比较多,教育底子薄、整体实力弱,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表现日益突出。从教学理念、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到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出现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制约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衢江区、开化县两地行政和教育部门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两地依托浙江省政府开展的 “互联网+义务教育”工程,对标《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评估操作标准》,抓项目、提质量,区域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乡村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育均衡逐步显现。

    技术上同屏。自浙江省政府发出“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工作部署以来,衢江区、开化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并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对省、市、县(区)“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学校,特别是农村受援学校进行教学设备、实验仪器、信息化条件等硬件设施改造提质,同时对电教、信息技术等人员开展同步教学设备使用培训,率先从技术上保证了“互联网+”教育教学活动同屏开展的可能性。

    目前,衢江区有14所、开化县有23所学校进入“互联网+”同屏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城乡学校牵手构建城乡同屏教学,不仅使衢江区、开化县的农村学校实现了与发达地区、城区学校的优质师资共享,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同屏实时交互,使落后地区、农村偏远学校在教育发展上没有“时差”,从根本上促进了城乡学校教育教学的“同频共振”。

    研修上同步。根据浙江省政府作出的“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工作部署,衢江区、开化县积极推进此项工作,要求结对学校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精准研究、有效实施,以期通过开展同步研修及教学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教学共研、管理共进。

    衢江区要求各参与结对学校组成“线上+”学习共同体,基于“同步课堂”设备,在教师研修方面开展“线上+”研修活动。结对学校教师基于网络平台(同步课堂设备)联合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诊断、主题研修等活动,彼此之间在研修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教学资源,进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基于网络虚拟环境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破冰尝试”,在衢江区各结对学校蔚然成风。

    开化县形成“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城乡异质同步课堂”“农村同步同质课堂”“跨区域小学科同步课堂”“远程专递、名师网络课堂”“同步网络研修”五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径。比如在“城乡异质同步课堂”中,针对每一所结对学校的不同特点确定具体的帮扶学科及形式 ,做到“七个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批改、同步辅导、同步评价。同时,基于此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如受援教师存在感、参与度、学生起点差异等,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破解方法;在“农村同步同质课堂”中,由于双方学校学生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班额大小等因素相近,双方学校结成对后,有效破解了城乡异质学校课堂大班额、学生差异大等难点。

    发展上同心。仅2019上半年,衢江区14所中小学开展各种形式的“互联网+”教学活动已有500多节(次),区教研室承办市“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推进培训会2次,多次邀请市县信息技术专家、教研员、结对校双方教师齐聚一堂,针对“同步课堂”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和研讨,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化县“跨区域小学科同步课堂”弥补了农村学校语数英学科教师薄弱、专职音美体教师缺失的问题,让农村学校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开化县教育局对结对学校进行“捆绑式年终考核”,促进结对学校师生共同发展。

    衢江区、开化县两地依托“互联网+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村及薄弱地区的教育生态,使农村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素养的提升得到制度和技术上的保障。同时我们也看到,利用“互联网+义务教育”在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时,对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课堂驾驭能力和职业责任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理解“互联网+义务教育”的意义所在,为落实教育均衡发展、为乡村教育振兴不懈努力,使得“互联网+义务教育”的价值逐步体现,使得两地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