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5日 星期三
纵横谈
乡镇教育管理机构何去何从
刘文刀

    目前,各地乡镇教育管理机构设置可谓五花八门:教育办、中心校、学区……虽然名称各异,没有行政管理编制,却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在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尽管经过了多次机构改革,但都只是更换名称,管理人员依然保留,形成了形式不一的变相管理部门。

    早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在相关制度不健全的前提下,现行设立的中心学校也好、学区也好,均不属于行政机构,只是为了便于管理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而出现的基层管理机构。实行由县教育局直接领导的管理模式,由于管理不过来,具体问题将难以得到及时答复、处理、解决,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管理真空。

    我参加教育工作40余年,见证了所在乡镇教育管理机构的历次改革。撤区并乡前,县教育局下设各区教育组,各乡镇另设联校,后来乡镇联校改为中心小学和乡镇中学两套班子,而实际人员、职能未变;撤区并乡后,各区教育组相应撤销,各乡镇设立中心学校,由县教育局直接管理,后来虽几次要求撤销专门的中心学校,与乡镇中心小学合并办公,但终究是换汤不换药。

    2016年到现阶段存在的是乡镇基地学校,最初改革的初衷是由乡镇中心初级中学兼管全乡镇各中小学的人、财与业务,管理人员全部挂靠在乡镇驻地的中心初级中学,命名“某某基地初级中学”,但实际运行时,由于管理的需求又变成了中学和基地学校两套班子。

    事实上,不管怎样改,一个乡镇少则十多所,多则几十所中小学、幼儿园的人事、教育教学、经费管理、上传下达、督查监督等工作都需要专人去做,否则就会出现管理上的真空,也会出现许多矛盾。许多中小学、幼儿园均不是独立法人单位,校长由教师兼任,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许多工作无法开展。

    仅以经费管理为例,现在经费使用实行报账制,倘若全部由教育局管理,每所学校的经费开支都要前往县市教育局报账,人员安排、旅差费用都是问题,其他事务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我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设置独立机构。与其变换法子、名不正言不顺地管理,不如设置独立机构,给足岗位、编制与经费,堂堂正正地做好管理工作。2018年,湖南省衡阳县构建了“党、政、督”三位一体的乡镇教育管理新模式,大胆革除了乡镇中心学校的弊端,这种改革方向值得借鉴。改革前,该县乡镇中心学校名义上与一所实体中心初中合并,实际上与实体学校是两套不同的管理班子,独立履行全镇教育管理职责,非独立法人单位,无独立账户。改革后,设立乡镇(园区)学区,实行“三定”,不需要向学校摊钱,也不需要占用实体学校教职工的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等名额,不会干扰学校法定的办学自主权。

    二是保留现状。各地因地制宜,在现有基础上把实际需要的管理人员分离出来,不挤占学校的人员编制,不与教师采取同等的评职称和评优评先办法。

    三是实行大校制、集团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镇乡村中小学校学生人数逐年减少,而学校数量并没有减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在经费、人员编制上出现的矛盾与问题逐渐凸显。对此,可以乡镇为单位,只设立一所小学、一所初级中学,其余小学、初级中学均为分校或教学点,小学、初级中学均确定为独立法人单位,分别管理全乡镇的各分校或教学点,全盘规划、管理全乡镇学校的人事、财物、教育教学业务。这种做法比大校管小校或大校带小校要科学,乡镇小学和初级中学可独立规划办学,集中力量谋求更好的发展。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