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2日 星期三
局长专栏
“三力”聚合创新劳动教育载体
田小飞 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作出部署。这是新时代关于劳动教育的最新思想,也是进一步开展劳动教育的行动指南。如何将劳动的种子播撒在教育的沃野、学生的心田?我们至少要抓住三个着力点。

    课程体系要全面“发力”。劳动教育落实到课程中才能实现其目的。劳动教育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需要和课程逻辑,从劳动认知、劳动体验到劳动创造进行全面布局、整体设计,构建一套完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落实好国家规定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等,确保各学段劳动教育纵向进阶、系统化实施。另一方面,要树立“大劳动”理念,每个学科、每位教师都要担负起劳动教育的职责,挖掘德智体美等各学科中隐性的劳动教育功能,实现劳动课与其他课程“有效共振”。

    此外,劳动教育还应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都可以融入劳动教育,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载体。如皋市通过“三本教材”“三张课表”构建了区域劳动教育课程群。“三本教材”是三本地方教材,即如皋的三张名片——历史文化、长寿文化、园林文化,学生通过认知、体验、创造,找到了自己的劳动坐标;“三张课表”是每年为全市学生统一编排的三张课表,即义务教育学校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活动安排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日课表、如皋市中小学“馆校衔接”日程表。“三张课表”将如皋市丝毯艺术博物馆、盆景博物馆等12个场馆纳入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完整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教育形式要创新“给力”。劳动教育课程的形态不同于学科课程,因此其教育形式也必然不同于常规学科。劳动教育的根本性质是教育,其实施形式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如皋市,我们把游戏性、生活性、探究性作为劳动教育实施的三大原则,努力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美好与创造。

    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利用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在劳动中融合游戏,深得幼儿喜爱;在义务教育阶段,结合区域推进生活德育品牌的建设,让劳动回归了应有的生活属性。如“486德育活动”中8个行为习惯,就是把操做好、把地扫好、把字写好、把歌唱好、把路走好、把话说好、把饭吃好、把物放好,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劳动。此外,还利用编程、创客、机器人等社团,让孩子的探究天性在劳动的新形态中得到释放。

    教育基地要共同“助力”。现代教育越来越不等同于学校教育。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在空间上无缝对接、在时间上贯穿终身,从而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调育人、全面育人的格局。

    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需要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加强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将整个社会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引入劳动教育,更主动、更有趣、更全面地促进学生成长。在如皋,我们专门建立通用技术教育实验学校,集全市优质教育资源为高中阶段学生分年级、分批次开展通用技术教育;建立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成为中央专项资金支持的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其开发的95个门类实践课程,成为孩子全面发展的成长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劳动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教育价值,若“三力”形成合力,劳动教育必然充满活力。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