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7日 星期三
同课异构
一次有挑战的“同课异构”
郭致顺

    面对同样的11名学生,我能讲什么呢?字词不用讲了,课文翻译不用讲了,人物形象也不用分析了……如何让自己上出不同?

    ——————————————————————

    一次,3位教师同课异构蒲松龄的《狼》,讲给学校选派的11名学生。因为是周末,学校只能安排家离学校近的学生来听课。

    当地教师李平上第一课,他用最传统的讲授方法,逐字逐句翻译了课文,之后利用投影,归纳总结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甚是细致。

    来自文县的张浩明老师上第二节课。他并没有预想到,还是这些学生听《狼》,有些措手不及,预设的许多内容用不上了。但他很聪明,在说了一大段开场白后,终于想出一招:让学生提问,而且是分小组整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比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说明什么问题?文章第一自然段起什么作用?最后一段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狼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都是有价值的。

    而让学生自主提问的做法成了整个课堂的亮点。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是深度思维的表达,这是真正的学习。如果上课十分钟,学生还没有提出一个问题,这节课基本算失败的。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是课堂生成。课堂有生成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张浩明老师在解答学生所提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出他作为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比如“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这不是教师预设的内容,很有可能把教师晾在台上,但张浩明老师引导学生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交代了时间、地点、故事中冲突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再比如“狼有什么特点?”张浩明老师分析后,用八个字概括:贪婪凶恶、狡诈阴险。同时还提到了屠户的形象特点。

    第三节课该我讲了。面对同样的11名学生,我能讲什么呢?字词不用讲了,课文翻译不用讲了,人物形象也不用分析了……如何让自己上出不同?

    认真思考后,我首先进行了纠错。前两节课,学生把“隧”读成了“suí”,把“顷”读成了“qīng”,还有几个字,发音不准,要先纠正过来,还有朗读中的错误。

    其次,抓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要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虽然前面两位教师也注重朗读,但没有进行正确指导。在第一节课上,教师通过投影给全文划分了朗读节奏,但有几处是错误的,该停顿处没有停顿,不该停顿处却画了停顿。可以看出,教师并没有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当老师也不清楚的时候,学生就更是一团浆糊了。而这恰恰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考点。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主谓之间的停顿是最主要的,句首虚词后的停顿也比较常见。其他的结构关系,如修饰关系、动宾关系、后补关系,中间一般是不停顿的。也许初一的学生并不懂这些语法关系,但只要划分正确,或者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自然会慢慢形成正确的语感。

    除了停顿,教师还应注意重音、语速和语调。比如“屠大窘”,“屠”后面应当停顿,“大窘”应当重读。“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应当读快一点,因为屠户在这个时候是很紧张的,当他发现柴草堆的时候,他快速地跑过去,放下担子拿起刀。又如“屠暴起”的“暴”是突然的意思,所以这个句子也要快读。“方欲行”这里有一个思索的过程,所以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一句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先读出反问句的上扬语调,再用曲调读出“止增笑耳”。

    第三,梳理情节。第一节课上,李平老师逐一解决了字词问题和翻译问题。第二节课上,张浩明老师解决了学生提出的5个问题,但是对于这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并没有进行梳理,而这恰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于是,这就成了第三节课的重点。怎样梳理呢?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给出9张图片,让学生依据故事发展排序。图片画的就是《狼》的故事,学生非常有兴趣做这件事,经过反复斟酌、热烈讨论,终于确定了正确的排序——也就基本厘清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为了让学生对这个故事有深刻的理解,教师还需要在引导学生梳理情节的过程中,适当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师:第一自然段中矛盾的双方是谁呢?

    生:一屠和两狼。

    师:在你看来,一屠和两狼,谁的实力更强一些呢?

    生1:自然是两狼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狼也是很难对付的,除非武松、李逵这类的江湖豪杰。

    师:那屠户面对这只狼,他害怕了吗?

    生2:害怕了,文中写道“屠惧”。

    师:那屠户的害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3:投以骨。复投之。

    师:这就是屠户怯懦的表现,当然也是正常人的反应。普通人碰到恶人的时候,一般是紧张的、害怕的。大多数人会想,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是,你越怯懦,坏人就越猖狂。两只狼正是这样的,吃了骨头还想吃人,相互配合穷追不舍。屠户终于明白,害怕是没有用的。那怎么办呢?

    生4:主动防御。屠户发现了柴草堆,于是跑过去靠在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刀,这样就可以防止腹背受敌。

    师:这就是故事的发展,屠户由开始的惧怕退缩转为主动防守了。这时敌对两方处于相持阶段。不过,狼虽不敢上前,但也不甘心放弃,最终想出了合作进攻的方法——一只狼守着,另一只狼从后面去打洞。屠户在想什么呢?

    生5:也在想办法、找机会。如果狼始终这样守着,他也走不了。

    师:他找到机会了么?

    生6:屠夫抓住狼假装睡觉的时机,突然跳起,把狼杀了。

    师:这下好了,可以放心回家了。

    生6:不行,还有一只狼。

    师:对了,屠户“转视积薪后”的动作就是他思考的结果,这是屠户机警的表现……他终于把两只狼都杀了,这部分就是故事的高潮,同时也是结局。这么精彩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7: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生8:在生活中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光害怕是没有用的,躲也没有用,要想办法战胜坏人。

    生9:坏人终究是要失败的……

    师:真是一个好故事,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启示。这样精彩的故事,应该让更多的孩子看到。我们把这个故事也编成小人书,分享给小朋友好不好?(给学生下发打印好的9张图片,让学生为每张图配上文字,包括前言和后记)这就是我布置的作业。

    第四,拓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并全面认识狼。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同时也看到了狼的贪婪与狡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大多是反面角色,有成语为证:狼狈为奸、狼奔豕突、如狼似虎、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鬼哭狼嚎、引狼入室。学生还补充了狼烟四起、前怕狼后怕虎、豺狼当道等成语。但是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已经被改变,如《狼图腾》《重返狼群》等,狼很聪明,很团结,而且草原不能没有狼……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