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9日 星期三
肖 敏 | 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点亮残障儿童的未来

    1996年,肖敏从乐山师范学校聋教育专业毕业,成了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

    “从那一刻起我便告诉自己,要好好教他们,做个好老师。”肖敏说。

    24年过去了,一批批学生长大了,工作了,成家了;学校搬迁了,变大了,变美了;肖敏也一步步成长为优秀教师、副校长和特级教师。但她的理想依然是做一名好的特教教师,追寻优质的特殊教育。

    怎样才算是好的特教老师?“好”的特教教师要好到什么程度?肖敏一直在用行动寻找着答案。

    初为人师,迎接肖敏的是全校最高年级也是最不服管的聋生班。班上12个聋生,打架、偷东西、半夜翻墙外出打游戏,甚至动辄就举起椅子与肖敏对峙。

    “在叛逆又愤怒的聋生心里,有无数个坚硬封闭的壳,让我屡屡碰壁。”肖敏坦言自己也曾濒临崩溃,但总是在想要放弃的最后一刻,告诉自己“再给孩子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教育无他,唯爱而已。”当肖敏读到这句话时,她对自己的挫败有了不一样的反思,她问自己:“你心无芥蒂地接纳学生的一切吗?你发自内心地爱他们吗?”她觉得自己虽然已经很努力了,但做得还不够好。

    面对这群与自己年龄相当的聋生,肖敏选择了温情陪伴,与学生一起吃饭、一起读书、一起游戏,带他们走出校园。她向泸州医学院心理学教授请教,针对青春期聋生敏感脆弱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辅导;她实施“文明班级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她精心设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除了听,我们什么都能”“残疾人要自强”等,帮助聋生建立身残志坚、残而有为的信念……

    “相信终会遇见易于感知的心灵,会抬起头一起对着阳光微笑。”在她的坚持下,孩子们这些“易于感知”的心灵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当肖敏讲课时,一双双专注的眼睛开始给她回应;烈日下和学生一起拔草劳动时,孩子们会悄悄撑起校服为她遮挡阳光……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期间,肖敏带着学生在操场席地而睡,一个学生轻轻将香梨塞进肖敏的手心说,“万一塌了,你吃,可以救命”。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特校做老师,没有足够强大的爱心根本待不下去。给后辈“支招”解惑时,肖敏总是强调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懂得,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肖敏说,要懂得特殊的孩子并不容易,因为特殊教育是个太广泛的领域,各类残障、各个学科、各种年龄……每个特殊的孩子都不一样,读懂他们的行为,把握他们的需求,实施科学的教育干预,这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是心领神会的懂得,是专业支持下的懂得,是更高层次的爱。

    2014年底,肖敏对全区3-15岁300多名残障儿童进行入学情况调查,并对偏远农村的43名重度、多重残障儿童进行入户调查。

    肖敏说,自己永远记得第一次到小泽家时,重病的父亲和智障的母亲互相搀扶着在公路边等待自己的场景。在进入小泽家院子前,有一段很窄的泥土路隐没在草丛中,小泽的父亲吃力地挪到旁边的草丛中,让出泥土路,弯着身子对肖敏说,老师你们先走。

    就在这之后的一周,小泽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肖敏总是想起他颤颤巍巍挪动脚步的场景。

    “这一挪步、一躬身,满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对教育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嘱托。”肖敏说。

    根据调查结果,肖敏拟订了细致的残障儿童送教上门服务工作方案,2015年1月,学校正式启动送教上门服务。每个周末,肖敏和老师们背着教具,不惧风雨,不怕劳累,辛勤地奔走在送教的路上。送教上门面对的是各种类型的重度、多重残障儿童,即便是像肖敏这样从事了20多年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有时也会感到焦头烂额、束手无策。她从零开始,拜师学艺、上网查资料、请教专家……现学现用,边研究边教学。肖敏还带领老师们开发实施送教上门课程,建设课程资源,编写使用《送教上门家长指南》,提高了送教上门的质量。现在,普通学校老师也加入了送教队伍,既给重度、多重残障儿童和家庭送去别样课堂,更送去温暖和希望。

    “让每一个残障儿童都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这是特教教师的使命。在各种现实困境面前,教师的力量确实很微弱。”但肖敏坚信,即便是最微弱的光,也有驱逐黑暗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必将点亮残障儿童的未来”。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