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9日 星期三
黄慧伶:让教育之光洒遍千山万弄
本报记者 冯永亮

    学习上‘扶智’,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黄慧伶放弃深造的机会,带着接过爷爷教鞭的誓言和改变大山孩子面貌的决心,在大山里坚守了11年。

    ———————————————————————

    2009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

    怀揣着对教师职业的美好向往,刚刚通过选拔的特岗教师黄慧伶拖着大箱小箱,来到即将从教的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中心小学。

    眼前的情景却让她感叹,这真的是一所乡镇学校吗?每个教室只有一块黑板、一盒粉笔,教师宿舍是两排低矮的土瓦房,缺胳膊少腿的学生旧课桌成了教师办公桌,全校教师没有一台电脑,上厕所要到公共卫生间……

    天生爱笑的黄慧伶哭了,种种无法言说的情绪涌上心头。很难想象,一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年轻姑娘,如何适应这现实的落差。但黄慧伶是带着接过爷爷教鞭的誓言来的,是带着改变大山孩子面貌的决心来的。

    没有压力哪来的动力!落后的教学条件,艰苦的生活环境……所有困难都被黄慧伶当成了动力。她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11年过去了,从来没有离开过。

    “大山的孩子给了我教学的勇气”

    黄慧伶毕业于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刚到学校,科班出身的她就成了香饽饽。从教的第一个学期,她接手了不同年级的7个班英语课。

    直到现在,黄慧伶仍然清晰地记得初为人师的第一节课。“走上讲台,台下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你,农村孩子特有的纯真眼神布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就像焦渴的大山在期盼雨露。”黄慧伶说,大山的孩子给了自己教学的勇气。

    每次上课,黄慧伶都是有“备”而来。她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还备学生,面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不相同。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注重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训练学生认读单词的能力,放手让他们模仿教材书写单词;五六年级学生,重点在于保持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大听写单词的力度。”说起自己对于学生的“区别对待”,黄慧伶话语中难掩自豪。

    一个学期下来,许多学生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对话,第一次学会用英语写出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的名字,第一次用英语教爸爸妈妈数数……

    家长和同事都服了,但黄慧伶对于教学的钻研从未止步。学校由于英语师资力量缺乏,身边可以请教的同事较少,她就上网搜索名师公开课,网上“拜师学艺”;只要有机会外出参加英语培训,她总是认真听课、虚心学习、勇于提问,学习他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黄慧伶还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教研教改活动,坚持听课评课,每学期平均不少于20课时,同时学习运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公开课听多了,名师展示课看多了,我也摩拳擦掌,开始代表学校进行英语公开课展示。”黄慧伶说,课改使她明确了英语课该教什么和怎么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都阳镇中心小学学生的英语成绩均排在全县同类学校前列,许多学生进入初中求学后,仍然与黄慧伶保持联系,学习英语的热情一如当初。

    让缺爱的心暖起来

    大化瑶族自治县拥有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千奇百怪的石头遍布千山万弄,多石少土的逶迤群山让大化经济社会发展举步维艰,成为深度贫困地区。大化县所属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用水和耕地的严重匮乏,困扰着这片土地的人民,成年人只能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许多孩子因此成为留守儿童。

    “我们学校有许多留守儿童,这是一群缺乏‘爱’的孩子。”看着一个个留守儿童,黄慧伶在心里思索:爱是什么,如何把爱给予他们。

    在与学校领导、同事交流后,黄慧伶找到了答案:爱是关心、爱护、鼓励和陪伴,爱还需要传递。

    9岁学生小芳(化名)来自一个母亲改嫁、父亲外出打工的贫困单亲家庭,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好在小芳性格活泼、阳光纯真,成绩优秀,似乎不受父母不在身边的影响。但有一次,小芳的一句“妈妈不要我了,爸爸也不在”深深刺痛了黄慧伶的心。

    此后,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来自黄慧伶的专属呵护始终伴随着小芳的成长。

    课堂上,需要朗读单词和句子时,她会用眼神示意小芳勇于展示自己;课后,只要小芳遇到不懂的难题,她会耐心细致地解答;课余,她鼓励小芳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比赛和县级讲故事比赛……黄慧伶还特意送给小芳一面小小的镜子,希望她脸上永远洋溢明媚的笑容。

    慢慢地,小芳的笑容越来越灿烂。每个学期的学校表彰会总是少不了她的身影,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让她享受着成长的喜悦,也融化了她冰冷的心。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校园里,可爱的笑脸越来越多,黄慧伶也在一句句的感谢中收获着为师的幸福。

    “黄老师不仅在生活上照顾留守儿童,还走进了他们的心。”说起黄慧伶的种种暖心之举,都阳镇中心小学校长班坤不吝赞美之词,“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上帮扶,黄老师给予了他们最大的帮助——学习上‘扶智’,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筑牢民族的根和魂

    “这次参观让我受益匪浅,以后还来吗?”

    “下次我要带爸爸妈妈和弟弟妹妹一起来!”

    听着少先队员发自内心对红色文化的赞叹,黄慧伶感慨自己做对了。

    2012年,黄慧伶通过广西教育厅特岗教师专项考核继续留校任教,由此扎根大山至今。2015年9月,黄慧伶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后,便开始思考如何培育新时代有为少年。

    黄慧伶的做法是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开展《红色传奇》系列活动。引导少先队员重温历史,了解革命先辈为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梦想英勇奋斗的精神,从而提高少先队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视野,增强社会实践体验。

    于是,校园里的都阳土司革命系列文化墙成为少先队员驻足流连最多的地方,以红色文化为主线的校园文化,让少先队员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校园外,通过开展班级“红色足迹”实践活动,进行红色文化熏陶,让少先队员深受鼓舞,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看着奋发向上的少先队员,黄慧伶心里甜得像喝了蜜,她深知要让少先队大队管理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必须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突破口在于培养、建设一支有魄力、责任心强的少先队员队伍。

    黄慧伶的秘诀是,大胆选用调皮好动但能听从教导、乐意为同学服务、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队委,而她要做的就是根据队委的特长和个性分配任务。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每年学生最开心的节日之一,更是大队委大展身手的好日子。

    2019年4月4日一大早,都阳镇中心小学校园里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操场这头,特色手工展正热闹上演,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炫耀”着自己的彩蛋,食堂师傅不甘示弱,推出五香糯米饭引来阵阵掌声;操场那头,不时传来阵阵欢呼,原来学生和家长在为教师表演的竹竿舞鼓劲喝彩;过了一会儿,校园里响起动听的歌谣,民族歌谣拉歌赛开始了……所有人都在欢声笑语中享受着节日的快乐。

    学生说,我们玩得很开心!家长说,这活动真好!嘉宾说,你们做得非常好!

    而这离不开大队委和少先队员的精心策划、细致落实,听着大家的夸赞,黄慧伶也开心地笑了。

    “只有在学生心中筑牢民族的根和魂,他们才能脚踏实地走向未来。”说起自己为何要将红色文化、民族教育等融入少先队员的教育中,黄慧伶这样说。

    点燃大山孩子的希望之光

    “能不能不下课了!”

    “下节课继续上音乐吧!”

    “老师,下周您还来吗?”

    回忆起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节音乐课,黄慧伶乐成了一朵花,眉眼间流淌着满满的幸福。但在6年前刚踏上走教之路的时候,她那颗忐忑的心久久不能放下。

    2014年9月,为了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阳镇中心小学结合村小实际情况,决定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实行学科走教模式,帮扶村小将音乐、美术等学科开起来,黄慧伶被选中担任忠武小学和双福小学的音乐教学任务。

    “得知消息后,我也有过犹豫,甚至想过退缩。”黄慧伶的担忧不无道理,本来就与在县城工作的丈夫两地分居,由于两岁多的孩子无人照顾,她每天要在县城和学校之间两地跑,来回的路程就是50公里,再往山旮旯里走离家就更远了。

    “你眼里除了工作,没有别的了,天天加班,好像学校是你的一样。”黄慧伶的丈夫嘴上也难免抱怨,但还是在行动上支持她走进大山给孩子上课,千叮咛万嘱咐路上要注意安全。

    有了家人的支持,黄慧伶一次次向大山走去。

    为了让学生学好音乐,她努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黄慧伶的付出也换来了回报,上完第一节课,学生们把她团团围住,你一言我一语不让她离开。

    “校园里气氛活跃起来了,学习氛围也浓厚了!”忠武小学校长覃国德动情地说,黄慧伶给孩子带来了最美的歌声和鼓励。

    其实,从教以来,黄慧伶一直在路上,支教只是她行走路途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黄慧伶除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任务外,还与同事一起深入到各村小做好教学视导调研工作,足迹踏遍全镇的每一所学校,与各校教师一起研究学校常规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对于如何帮助和促进村小教师的教学工作,黄慧伶总结自己有三大“法宝”:一听、二看、三总结。

    “不定期听课堂教学,定期看备课笔记、作业批改,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总结教师的教学情况。”黄慧伶最得意的是,通过三大“法宝”的有效运用,消除了村小教师不写教案的现象,“如今人人课前钻研教材,仔细备课,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黄慧伶忙碌的身影更是频频出现在崎岖的山路和贫困户的家中。

    都阳镇位于大化县石山地区和丘陵地区交界处,为半石山半丘陵地貌,壮汉瑶为主多民族杂居,人均耕地面积仅0.5亩,2015年全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为1362户5465人,是一个典型的贫困镇。

    从2017年9月开始,都阳镇中心小学教职工开始加入扶贫队伍,黄慧伶目前点对点精准帮扶两户贫困户。

    帮助农户申请低保、鼓励他们走出大山打工贴补家用、引导种养致富……除了做好日常帮扶工作,考虑到帮扶家庭孩子较多,黄慧伶发动身边朋友捐衣物、学习用品和玩具,每到周末和假日,她就提着大包小包往贫困户家里走。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黄慧伶也念念不忘扶贫。一天早上,学生们正在通过自由抢答、接龙、比一比等游戏形式学习新单词,所有学生都乐在其中,唯独一向认真上课的阿东(化名)一个人望着窗外发呆。

    课后,黄慧伶了解到阿东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早上父母因为没有钱交水电费吵了起来,阿东也没有钱吃早餐……经过走访并征得学校同意后,黄慧伶帮助阿东提交材料申请了“希望工程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助学金”。

    黄慧伶帮助过的像阿东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采访之际,黄慧伶透露了一个秘密:大学毕业时,她放弃了学校仅有的3个专升本机会,选择走进大山从教,从此没有离开。

    当记者问她是否后悔时,黄慧伶坚定地回答:“这是我的人生选择,无怨无悔。”

    11年来,黄慧伶也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分量,她在大山深处的教育热土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点亮一个个大山孩子的未来,帮助一个个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黄慧伶,壮族,中共党员,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中心小学英语教师、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员,2019年被评为“河池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教育部2020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