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9日 星期三
刘志伟:乡村学校创新教育“点灯人”
本报记者 刘 盾 | 通讯员 黎鉴远

    扎根乡村,助力乡村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脱贫”;培养“明师”,造就众多乡村科技创新教育“致富带头人”;刘志伟用教育科研照亮更多乡村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路,进而唤醒更多师生的生命……

    —————————————————————————

    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精确识别不同颜色的木块,并将木块推送至指定区域……在科技辅导员杨锡泽指导下,四川省旺苍县刘瑞龙红军小学学生冯智宸、郎涵,首次参加省级科创大赛就夺得四川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竞赛三等奖。

    在旺苍,这个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杨锡泽是科技创新教育名师,他带出了三名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虽然在当地小有名气,但杨锡泽总说,“做科技创新教育我是半路出家,缺经验更缺指导”。时间回到2018年,杨锡泽到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初级中学(简称“九江镇中”)在刘志伟省名师工作室跟岗学习,也是在那个时候,杨锡泽才有机会如此近距离感受科技创新教育。

    九江镇中科技处主任刘志伟是杨锡泽科技创新教育上的领路人,也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做科技创新教育的推动者。

    许多乡村学校是科技创新教育的“贫困户”,如何助推更多乡村学校“摘穷帽”?刘志伟探索出一条新路。他39年扎根乡村学校,深耕乡村中小学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教育,努力带动广东、四川等地乡村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脱贫奔小康”。

    乡村学校大有可为

    “我在班里进行问卷调查,许多学生对演艺明星很熟悉,却不知道科学家。”1994年,刘志伟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原来重育分、轻育人的理念,使许多乡村学校成为科技创新教育的“贫困户”。

    “乡村学校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占比较高,如不能将他们培养成国家创新人才的生力军,对社会发展将是重大损失。”自20世纪90年代,刘志伟就将生物课和科技活动作为试验田,摸索乡村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脱贫之路。

    九江镇中5所对口生源小学都是村办小学,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刘志伟却说,“人人都是创造之人”。他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班级创立勇敢同学、创新同学等荣誉,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他还总结出“鼓励求异、引领创新”的教育理念,创建“情境引入、探究学习、巩固拓展、创新发展”层层递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观点要勇于表达,更要大胆尝试。刘志伟刚开始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时,部分学生家长甚至学校不理解,“中考差一分都读不了重点高中,搞科技创新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

    刘志伟尽力挖掘中考命题要求与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在关联,让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生课业学习相辅相成。他指导李锦婷等学生周末到学校附近的西樵山等景点,调研寺庙向游客收取“香油钱”等乱收费现象,分析原因、寻求对策、撰写报告。《南方旅游景点寺庙乱收费现象的调查报告》斩获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李锦婷等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升,中考成绩也很好。

    就这样,刘志伟指导的多名学生不但斩获11项国际金奖、72项国家专利,还考入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师生和学生家长慢慢从不支持转为积极参与。2004年,九江镇中将“科技教育,创新点亮”定为学校发展理念。

    受制于资金短缺、设备简陋、课程资源匮乏等短板,九江镇中等乡村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曾困难重重。“创新教育不是比拼硬件资源,教学思维和方式更关键。”刘志伟强调说,创新教育的效果不一定与资源投入成正比,并非一定要烧钱购置高大上的器材,“乡村学校与城区学校搞科创资源‘军备竞赛’,天然就处于弱势”。

    “乡村学校应扬长避短,闯出创新教育特色发展之路。”在刘志伟看来,乡村拥有鱼塘、果园等创新教育“富矿”,得天独厚却容易被忽视。刘志伟因时、因地、因校制宜,就地取材引导学生参与小组野外调研等探究性项目,用多学科知识破解真实问题。刘志伟还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点,设计智能种植养殖系统,让稻田、鱼塘从彼此隔绝到流通,鱼的活动、取食空间扩展,鱼粪可增加水稻养分。该系统生态、经济效益兼得,夺得第71届德国纽伦堡iENA国际发明展金奖,赶超许多硬件设施更好的城区学校。

    培育乡村学校创新教育“致富带头人”

    2009年,刘志伟到一所乡村学校做科普讲座,学校教师对科技创新大赛一问三不知。他深入了解后发现,当地教育部门认为乡村学校很难拿奖,将比赛名额等资源都分配给城区学校,基本不组织乡村学校参加科技创新比赛。

    “教师强,乡村学校创新教育才能强。”近年来,刘志伟努力培育更多乡村创新教育“致富带头人”。发现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刘志伟就委以重任,从谋划选题到撰写调研报告等放手让教师独立完成。

    “只有形成文化、团队、机制,才能让乡村学校的创新教育从‘单枪匹马’升级为‘集团军’。”刘志伟劳模创新室成为九江镇中创新教育的“强引擎”。对科技创新教育零基础的教师,刘志伟言传身教,带他们选项目、搞科研,“扶上马送一程”。在刘志伟推动下,九江镇中对科技骨干教师采取促成名机制,对青年教师采取促胜任机制,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并创新师资管理、激励机制。

    针对许多乡村学校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现象,刘志伟推动科技教育学科化与学科教学科技化,引导学科教师从以教为主转向引导学生以学为主,引导学生从单科学习转变为跨学科学习。物理教师在讲过压强等知识点后,就带领学生做喷泉等自主探究实验。目前,九江镇中50%以上的教师参与了科技教育课题实践研究,他们通过研讨汇报、总结交流和成果推广,实现了共同成长。

    成为名师培养对象后,广东龙门县龙城一中生物教师黄伟胜曾对努力方向深感迷茫。两次到刘志伟名师工作室跟岗培训后,刘志伟的示范引领和敢于担当,让黄伟胜坚定了名师修炼之路。他带队将创新教育与本地资源深度融合,在本县发现了新的鱊亚科鱼类。黄伟胜不但成长为特级教师、省名工作室主持人,还在当地带动了一批科技创新教师共同发展。

    近年来,刘志伟发挥领头雁作用,充分利用省名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室等平台,带动乡村学校创新教育师资雁阵成长。他精准把脉学员特长、兴趣等,通过导师引领、同伴互助、自我研修等方式,为学员量身定制发展规划。为激励学员良性竞争、相互学习,刘志伟名师工作室对学员教案和上课表现等进行评比。工作室经常举办跟岗学习成果交流与展示活动,不断指导、助推学员持续发展。

    2010年至今,广东省刘志伟名师工作室已组织100多人次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承担30多场次培训活动,培训超过5000名教师。刘志伟名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室等成为创新教师孵化器,培养出5位特级教师、多位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以及数以十计的省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他们成才后,带动更多乡村学校创新教育教师成长。

    打出乡村学校创新教育“组合拳”

    旺苍县属川陕革命老区,与九江镇中相距1600多公里。由于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当地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少。刘志伟两次奔赴旺苍县开展培训,还深入当地10所学校实地指导,其中包括距离县城数十公里的英萃中学等山区学校。刘志伟既是为旺苍县中小学生心中埋下科技创新教育种子的“播种者”,又是带动当地教师做好“播种者”的“领头羊”。

    “刘志伟是从乡村学校走出的名师,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相对不足,他的培训内容实用好用,能激励更多乡村学校教师奋力突破。”2016年,刘瑞龙红军小学时任校长黄先友,在四川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班专题讲座中认识了刘志伟。正由于刘志伟科技创新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兼备,他经常作为讲师受邀担任全国多地创新、知识产权教育等培训的主讲专家之一。

    也正是这样的机缘,才有了杨锡泽等一批教师到刘志伟名师工作室跟岗学习的机会。

    近年来,刘志伟先后受邀到四川、云南、湖南、河南、新疆、内蒙古等地开展创新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等培训。他线上、线下并重,向乡村学校教师分享交流经验。还与偏远贫困地区优秀创新教育教师组成导师团,深入当地乡村学校,通过主题演讲、示范课等方式传经送宝。近5年,刘志伟在全国各地开展创新教育等专题讲座100多场,助推许多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由弱到强,为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刘志伟还把在贫困地区发现的“好苗子”请过来,到刘志伟名师工作室进行跟岗培训。旺苍县佰章小学科技辅导员龚玉梅就通过跟岗研修,学会了许多指导学生科技制作的技巧。回校后,她推动学校将创客教室、手工坊相融合,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提供“梦工厂”。

    用教研照亮更多乡村学校创新教育路,刘志伟出版了《农村初中科技创新之路》《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中小学知识产权教学指引》等专著。在刘志伟助推下,广东省中小学知识产权与创新教育专业委员会通过共同体推进等方式,带动更多学校抱团发展。

    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奖励先进,培育更多先行示范的创新教育“领头羊”,刘志伟在四川、湖南等省贫困地区设立刘志伟创新专项奖。该奖项对热爱科技教育事业的贫困地区中小学(含中职)教师进行奖励,奖金最高达1万元。

    刘志伟用心铺就的乡村学校创新教育之路,成为许多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生的“追梦跑道”。近3年,刘瑞龙红军小学师生创新教育获奖人数、层次连创新高。学校还就地取材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成立金点子俱乐部等科技社团。如今,刘瑞龙红军小学成为当地科技创新教育的“领头雁”,带动朝天二小等学校共同发展。

    最近,刘志伟正在计划带领工作室成员在全国每个省份至少开展一场创新教育公益讲座,在欠发达地区培育出更多创新教育骨干教师,共奏乡村学校创新教育“春天的故事”。

    (刘志伟,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国家基础教育杰出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国家和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励6项。其中,《<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于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