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9日 星期三
教师节特刊·献给第36个教师节
致敬,脱贫攻坚教师
本报编辑部

    2020年有太多的“不确定”。

    这一切都源自突如其来的疫情。但是,在众多不确定中我们透过许多“人温暖人的故事”,看到了确定的精神基调和气度。

    这种精神基调和气度在教育领域同样得到了极具张力的生动表达。那些奔赴抗疫一线的志愿者中,教师的身影从来没有缺席;被疫情改变的教育秩序,使1700万教师展开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每一位教师努力的一小步,可能推动的是教育变革的一大步。

    这种精神基调和气度在教育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样被一线教师叙述得如此生动。在广袤的农村、在偏僻的大山、在遥远的海岛,几百万乡村教师坚守在那里,成为教育扶贫的中坚力量。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每一位乡村教师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都让我们看到他们在教育扶贫之路上的坚定付出。而这正是我们把今年教师节特刊主题定位于“致敬,脱贫攻坚教师”的原因。

    这10位乡村教师,有的来自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寄宿制学校,有的来自云南怒江的白族乡中心学校,有的来自广西河池瑶族自治县的乡村小学……他们站立的地方,就是最需要知识的地方;他们站立的姿态,就是最美丽的姿态。

    翻山越岭把控辍保学的政策送到每一户家长手里,不辞辛苦把辍学的孩子领回学校,传播新知识、新理念,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他们与当地民族同胞结亲结对,把扶贫扶智重任扛在肩上。

    他们从不放弃自己的成长,致力于专业发展,不断超越自我,他们始终坚信,把自己点亮就能把孩子点亮,把一所学校点亮就能把一方水土点亮。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最偏远的大山也有太阳的光芒。

    他们是长江黄河里的一朵朵浪花,高原峰脊上的一簇簇雪莲,边防海岛上的一盏盏航灯,把青春融入祖国大地的脉络,让乡村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祖国更强大。

    这是属于他们的铿锵誓言,也是他们的坚定承诺。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我们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10位教师组成的脱贫攻坚人物群像,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的巨大希望。

    走进他们的人生,聆听他们的故事,看他们如何把根扎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滚烫的心投入到与时代同行的路上。

    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向你们致敬,奋斗在教育脱贫攻坚一线的教师们!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