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7日 星期三
悦读·话题
美的相遇,好的教育
冷玉斌

    傅国涌先生曾提出“教育就是与美相遇”,而2020年出版的两本游学书《少年双城记》《少年西安行》,所记录的正是他与国语书塾童子们一段“美的相遇”。两本书收录了傅国涌与孩子在北京、南京、西安三地的游学记录,每一站从话题进入现场,在行走中学习,与经典对话,与先贤对谈,与建筑对视……这就是傅国涌心念所系之“寻找中国之美”。

    两本书清晰、明了,阅读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蕴与引人入胜的美感,傅国涌与孩子联手,让人看见了当下教育生态中难得的“好的教育”。

    一是“活的课堂”。首先,傅国涌设计的学习内容是活的。北京、西安、南京,傅国涌以他的理解与关注聚焦主题,一堂一堂课娓娓道来,一处一处走过去,不受限,不拘泥。在北京,这活的课堂里有“北京的秋”,有老舍、梁实秋、郁达夫;有北大红楼,有蔡元培、胡适;有水木清华,有王国维、朱自清……在西安,傅国涌带着孩子们走一圈,领略长安之美,已然有了古人“游于艺”的风味。

    游学中,除了傅国涌的讲授,孩子们也有更多活的学习方式。在北大红楼,他们排演了沙叶新的剧作《幸遇先生蔡》;在清华大学荷塘边,朗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南京秦淮河畔,演绎了孔尚任的《桃花扇》;在西安大明宫遗址,排演了顾毓琇的话剧《荆轲》……“晚上,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许多童子写出了令人欣喜的文字”。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是自由的,活泼泼的学习让我也无限神往。

    在不同的城市,傅国涌还灵活安排,特别邀请一些导师为孩子开课,他的舅舅、数学家李邦河院士,教育学者、埃尔特教育创办人张释文,南京大学教授景凯旋等,这些人与课,于孩子也是游学中“美的相遇”。

    二是“真的导师”。傅国涌在讲述民国教育时,常常举出一些优秀的教师,如南开中学的陶光、孟志荪,汪曾祺的国文老师高北溟等,这些老师影响了学生一辈子。阅读傅国涌的两本著作,亦令我想到这些过去的“大先生”,傅国涌何止是在讲语文、讲学问,他是把一种智识上的启蒙带给孩子。

    傅国涌带着孩子读书、行走,从不只为纸面知识的获取,而在于一个大写的“人”的展开,他追求的是童子人格的养成、眼光的提升,“让他们各自成为席勒的‘审美共和国’和雨果的‘思想共和国’”,所以,讲稿之中,诸如“历史不是为了让人哭,也不是为了让人笑,而是让人明白”“一个人一旦拥有精神生命就不会死。你们能建立起这样的精神生命吗?如果建立起来了,你们也跟曹雪芹站在一起了”……这样激荡孩子心灵的思与诗比比皆是,这些话语给孩子的影响,想来绝非一日两日,定能一生承教,一生受用。

    傅国涌,真性情,真话语,真育人,他就是这样一位导师。

    三是“美的巡礼”。傅国涌将与孩子的游学定调为“寻找中国之美”,他多次提到“审美”这个关键词。在傅国涌看来,古城之行,是历史之旅,是文学之旅,是母语之旅,更是美学之旅。

    这一点,突出体现在“童子习作”中,孩子们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的作品正能看出,这样的游学旅行是一次难忘的美的巡礼,给读者也能带来惊喜不断。

    11岁的郭馨仪与北京的秋对话,定睛于未名湖的“绿”,文中一句“这湖水的确是绿的,在阳光下绿得透明,绿得像司徒雷登的眼睛”,让傅国涌击节称赞。

    《少年西安行》最后一篇,冯彦臻的《昨天的云》,老练而沉郁,豁达又虚无,既有对历史的叹息,也有对未来的无语,“我一个人经历了昨天,虽然我不知道我的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知道我永远都是一朵历史的云,一朵昨天的云”。

    其言切切,其情殷殷,“他们想象的翅膀正慢慢展开,相信岁月不仅会加给他们身量,还会加给他们知识和智慧”,经历着历史的荡涤,文学的浸润,审美的巡礼,古老中国五千年的轮回,会在他们这一代身上打破吧——而这,正是所有面向未来的好的教育的最终奥义吧?

    合上《少年双城记》《少年西安行》,我有一个感觉,阅读它们,也是大小读者与傅国涌的纸上同行,一路追寻,其身未至,心向往之,这样的教育,何等动人;这样的相遇,何其美哉。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