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4日 星期三
十本书
启蒙与诗性:阅读带来的思想资源
余志君

    朋友称,工作冗繁时,只要一想到下班回家有一屋子的书在等他,便满心欢喜。我打量自家书房,书架上倒也满满当当,只不过大部分书似在可弃可留之间,未见得有多么重要。在我看来,那些比较有价值的书主要在于能够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现简择十本谈之。

    女性意识的启蒙

    儿时阅读离不开各种画本,比如瓷厂工人用的画谱资料。麻姑献寿、红线盗盒、西施浣纱,画成人们想象中古代美人的样子,以特定姿态和似笑非笑的表情代表着某个遥远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在邮票、笔记本的彩插上看到刘旦宅画的金陵十二钗,比瓷厂工人的画谱显然生动了许多,但仍然画黛玉必是葬花,画宝钗必是扑蝶,名著中的美女也烙刻着审美的程式化。及至某次去初中同学家玩,借到一本绿色封面、繁体竖排的《漱玉词》,读得有点磕绊,但丝毫不影响我借此走进一个独立而丰富的女性精神世界。书里没有美人画,却比任何美人画都更真切、绚丽,令我着迷。李清照的身世与作品,体现了她的女性意识,她的思想独立性。《漱玉词》成为我青少年阅读中很重要的一本书。

    读各家词,我发现柳永、秦观等人写女性是“英英妙舞腰肢软”“奴如飞絮,郎如流水”“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男性视角似乎是另一种女性的画谱。李清照绝不会这样写。她以女性视角摹写女子的心理状态、情感体验、性格特征,笔下形象情态毕现,风趣天成,气度不凡。国破、家亡、夫死的深切忧患,更成为其女性意识发展的催化剂,于是有“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沉痛,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般家国愁、人生愁的叠加,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的气势。读她那篇评点诸家词人表达自己创作主张的《词论》,格外引我思索。也许正因为是女性词人,李清照比当时的男性词人更能意识到“词别是一家”的特性。

    《漱玉词》的重要,在于让我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真实的有着独立思想、丰富情感、鲜明个性的女性。她的生活,她的视角,她的思维,她的灵魂,我作为女性有着天然的共鸣,并受到感染和影响。

    寻求独立的思想,拥有真实而丰富的人生,这是《漱玉词》对于我女性意识的重要启蒙。

    学习怀疑和批评

    关于鲁迅,他的照片、画像、雕塑,他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在漫长的时光里都有一种符号感。1999年冬,我以青年教师身份出访日本,在仙台住了大概10天,其中有个雨天被大巴车拉去鲁迅纪念馆。透过雨丝,翻译指着大巴车窗外一幢二层木板房提示我们注意——那就是鲁迅的仙台故居,鲁迅住二层,一层饭店包办囚人饭食,对面曾经是监狱。一瞬之间,鲁迅的画像、课文里的细节、眼前雨中的木屋神奇地联系起来,从此再读鲁迅很有些不同,并渐渐感到鲁迅的作品永远常读常新。

    阅读鲁迅的批判文章,一大收获乃是得以认知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社会习得性精神痼疾,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很长时间,我为他特别的文体、深刻的思想所折服。不过随着年龄渐长,阅历增多,回想起鲁迅对国人的批判,渐有些怀疑。事实上,一些基本的人性如爱情亲情、怜悯慈悲、好逸恶劳、贪吝妒忌……世界各民族是一样的,非独中国人所有。尽管鲁迅极擅长批判、揭示人性,但我注意到他似乎并不着重于救治及改良。但也不能否认,他对国民性卑劣一面的无情揭露嘲讽以及严肃的批判鞭笞,是不可或缺的。

    直到今天,鲁迅所批判的一些事物,举目所及仍然环绕四周,令我惊异鲁迅洞察之深刻,也使我对现状时有警惕。之所以在阅读书目中提及鲁迅,并非我读得全面深入,而是我感到今日阅读鲁迅作品依然必要。

    向鲁迅学习了怀疑和批判精神,尝试谈一谈卡夫卡的《变形记》。繁复的场景,复杂的心理,抑郁的情感,以病态的自我意识流动构建出一幕幕荒诞的场景和故事。卡夫卡的作品充斥着人性的阴郁暗淡,他擅长诉诸一种写作本能,写下一些看似对某种秩序或制度意象式的抱怨诉苦。他的作品中,对心理刻画、事物描写可谓细腻繁复、丝缕毕呈,然而阅读起来令人有一种“梦魇”感。将卡夫卡的作品列入书单,是因为人们在阅读中总会有一些作品难以接受,只是许多读者面对享有赞誉的作者和作品不敢批评。

    也许有人会说,你不认同卡夫卡,那你写一篇试试?那我要引用鲁迅先生关于文艺批评的举例,鲁迅说:“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来做一碗好的看。”因此我有理由认为,任何阅读者在认知上固然有限,并受其主观能力限制,但批评的权利是应该有的。

    被文学撼动的心灵

    约翰·斯坦贝克的《月亮下去了》,买下它是源自翻开书页即被书内简洁有力的文字吸引,甚至当时不知道斯坦贝克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文字精准、幽默,令我对作品中的情景、人物有一种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延展阅读了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罐头厂街》,更加惊叹于作者对自然的描写优美壮阔,对事物的描摹深切动人、细致入微。

    斯坦贝克在《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这两部作品中非常明确地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含蓄地谴责了资本的“野蛮残酷”,深切地表达了他对破产农民的怜悯同情。应该说,作者的主观观念并没有影响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及丰富的文学性。在《月亮下去了》一书中,作者的意识形态大大地让位于对正义和邪恶、征服和反抗的简洁叙事。话剧场景般的描绘,使人对历史中民族间的扩张征服和反抗带来一种新的反省。

    俄国文学令我感到深深折服的并不完全是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蒲宁的中短篇让我体会到俄国文学的优美、厚重,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的关切。索尔仁尼琴的作品让我体会到了俄罗斯文学传统的深厚博大。从文学技巧看,索尔仁尼琴对俄罗斯文学的继承也许不能说是超越蒲宁的,但是他的俄罗斯精神相比于托尔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毫不逊色——深厚的宗教情怀,伟大的俄罗斯人道主义精神。

    与一些政治哲学家的抽象阐释不同,索尔仁尼琴更多从朴素的传统和生活常识着手来揭示某个时代的丑陋和弊端,充满道德批判的力量。索尔仁尼琴在《癌症楼》中描写科斯托格洛托夫等人的言行,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观念。他的作品描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活生生的人。其作品中的人物,并没有具备多么高深的知识和智慧,仅仅是他们没有丢失传统和常识,在复杂的社会变迁中保有善良的天性和清醒的判断。

    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初读之下,他丰富而极具情感的文字感染了我,阅读时被其深深吸引。他在这本有一定纪实性的文学作品中,为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信仰做了强有力的辩护。在加尔文专制精神笼罩下的瑞士伯尔尼市,凡不符合宗教观念的行为都被禁止(打牌、歌舞、节假日音乐会等),社会看似纯净虔诚实则黑暗。书中的修士卡斯特利奥向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发出雷鸣般的声音:“你杀死一个人从来不意味着捍卫教义,而仅仅是杀死一个人。”其话语震撼人心。

    思想的拓展

    在我走上讲台的最初几年,坚持和几个伙伴画素描和水粉,热衷于怎样考美院。随着在讲台上越站越稳,艺术的梦想也就只剩在语文课堂用粉笔来上几笔简笔画了。好在读到了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无须上美院,我跟随贡布里希的讲述系统而完整地建立起艺术的认知,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历史、艺术发展路径,并规避掉一些虚妄而错谬的艺术观念。

    这本为中学生写的《艺术的故事》,能够很好地阐释贡布里希的艺术理论。他把艺术的历史以一种平易翔实的方式讲述给读者。在他的艺术观念中,绝无以往所常见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陈词滥调,他强调不存在“过去没有的、全新的”艺术形式。一切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都不能完全脱离过去——他认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是有传承的,是逐渐演变的,即一个闻所未闻、前所未见的全新的艺术事物是不存在的。

    贡布里希让我认识到,任何艺术作品的内涵,一定是而且必须是可以在事实中观察得到并可以描述的。不仅是中学生,我认为教师更应该读一读,因为整本书展现了更为真实的艺术认知,建筑、雕塑、绘画,包含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艺术观念。

    书中,贡布里希最后说,如何认知艺术作品的优劣呢?新闻和展览中出现的艺术作品可能是优秀的,但谁知道呢——也许我们在旅行中某个地处偏僻的小旅馆里发现墙上有一幅某个年代默默无闻的画作,它可能引起了我们的惊讶,这才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品呢!最优秀的,不一定是通常为人们所熟知的。就像梵高一生仅卖出一幅画,同时代人的审美水平不低,但没什么人欣赏他作品的独特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会发现,当时不被认可的艺术表现形式后来获得了普遍的赞誉,如莫奈绘画对自然光色的使用、德加由浮世绘得到启发而绘画的舞女等。

    意大利人维柯的《新科学》是一本18世纪的著作。17世纪笛卡尔掀起抛弃、否认一切传统的唯理性主义思潮。维柯在这本著作中,通过梳理大量历史发展事件过程论证了传统文化对后续创新发展的启迪以及新旧文化更迭的连续性,有力反驳了笛卡尔唯理性、理智主义至上的教条。不存在笛卡尔所谓的完全独有、与传统没有任何关联的全新的东西,正如波普尔在他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中一再阐明的,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再发明、再创新。

    维柯所论的诗性与我们寻常所理解的诗性大相径庭。我们对诗的理解是心有所感而形于言,所谓“诗言志”,少有论及诗与创造和智慧之间的内在关联。维柯所论的诗人即希腊文中的“作者”或“创造者”。他用以论证新科学的大量历史事物,虽然粗糙甚或以讹传讹,但是他从历史、语言文字、神话、寓言故事中敏锐地发现,科学、逻辑、法律、伦理、物理、天文、历法、地理等知识俱源于诗性智慧。诗性智慧是构成和促进人类存在的一切科学和未来发展的根本因素。

    我非常看重他在书中所说的“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赋予感觉和情欲于本无感觉的事物。儿童的特点就在把无生命的事物拿在手里,戏与它们交谈,仿佛它们就是些有生命的人”。维柯向我们证明,在世界的童年时期,人们依本性就是崇高的诗人——创造者。这对我的教育工作有重要启发,我深深地意识到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使儿童保有最初的自然天性——创造力,即诗性的智慧。

    社会科学的认知

    步入中年,我才读到《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作者波普尔开篇即明确:“……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此书阐释了关于社会科学的一些基本逻辑常识,它破除了过去某些简单认识,比如社会发展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合理:希望通过“发现”某种社会发展规律,以积极的能动精神构建理想的社会……这本薄薄的书,阐明了两个重要的观念认知:一是历史发展没有或不可能有科学规律;二是人类的理性不足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更清晰地解释了社会真实复杂至极的面貌。这是继波普尔著作之后,我读的另一本社科类著作。哈耶克本人虽然是经济学家,但他对政治哲学的思想认知深度不亚于或远远超于一些政治哲学思想家,如卢梭、伏尔泰、穆勒等人。他基于对人类社会经济学的深刻认知,有逻辑地演绎出自由与私产、平等、正义、民主之间的关系。

    哈耶克关于社会构建的演化所阐释的“自发秩序”启示了我在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等工作领域的思路,为我清楚地看到学校组织内部的局限并予以解决相应问题提供了最佳思想资源。我意识到,在学校层面,对教师个人成长做整齐划一的计划和要求是不科学的,更应该关注的是提供教师个体自由成长的土壤、营造宽松支持的环境,从而启迪激发教师个体创造力的自然生发,这一点至关重要。

    (余志君,江西景德镇人。全国优秀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现任广东省珠海潮联学校校长。从教34年,聚焦儿童言语表达与创造力研究,首创“创想城”课程,著有《漾着诗性智慧的课堂教学》《想象教育本来的样子——我的活力教育探索与实践》《未来三千年》等)

    十本书书单:

    《漱玉词》

    李清照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鲁迅经典全集

    鲁迅 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年版

    《变形记》

    〔奥〕卡夫卡 著

    张荣昌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月亮下去了》

    〔美〕约翰·斯坦贝克 著

    董衡巽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

    《癌症楼》

    〔俄〕索尔仁尼琴 著

    姜明河 译

    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异端的权利》

    〔奥〕茨威格 著

    任晓晋 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艺术的故事》

    〔英〕贡布里希 著

    范景中 译

    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新科学》

    〔意〕维柯 著

    朱光潜 译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英〕卡尔·波普尔

    杜汝楫 邱仁宗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通往奴役之路》

    〔奥〕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王明毅 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