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2日 星期三
教学设计
一堂历史课中的审辩式思维
范姗姗

    历史教育是智慧的生成,是润物无声的理性培育。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不遗忘历史的青年?我的答案是,必须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课堂做起,做一个能够引领学生走向正确道路的人,上好每一堂立德树人的历史课。在五月四日这一天,我重新开始备一堂有关“五四”的课。

    环节一:史料互证,还原历史现场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理解和认识历史,就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的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对历史形成合理的想象,需要移情,需要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学习,进而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因此,我选取了任世江《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细节》和杨东《火烧赵家楼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两篇论文中的相关章节,以期最大限度地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当时中国之问题,当时青年之悲愤。

    火烧赵家楼是将五四运动推向高潮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也是历来备受争议的事件。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只赞扬学生的爱国激情,却忽视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只看到了民族的觉醒,却忽视了个体权利的落实。这种选择性的教学,无法真正独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有关火烧赵家楼的目击者回忆、当事人回忆、权威学者研究成果以及当时新闻对这一事件的报道等,并提出以下问题:

    (1) 史料分为哪几种类型?请对这几类史料的可靠性加以排序,并使用史料互证的方式来解释你的结论?

    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区分史料类型及可信度,并学会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历史有更全面、客观的解释。

    (2) 当时的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政法学校的学生都属于高智商的知识分子,哪些因素导致他们出现这样的粗暴行为?

    任何一个选择,都是处境当中的选择。提出这一问题,希望学生能够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天气因素、游行中的冲突、青年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等因素来分析当时的行为,使学生意识到,没有简单的对错,只有复杂背景下的选择。

    (3) 如果想对这个问题有更透彻的研究,你认为还应该补充哪些史料?

    这一问题旨在激发学生自己搜集材料的想法和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可能逐渐学会独立分析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也会对历史产生不同视角下的不同理解。

    环节二:审辩“火烧赵家楼”事件的各方舆论

    接下来,事件发生后各方舆论是如何评论的?这一事件对当时和后来的中国有何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选取了学生代表傅斯年、罗家伦的观点,他们认为五四精神是“学生的牺牲精神”“社会制裁精神”“民众自决精神”,也选取了大总统徐世昌的观点,他认为“政治外交是政治家的事情,学生只需要好好读书”。此外,反对学生暴力的梁漱溟认为:纵然曹汝霖、章宗祥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们仍有自己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们,加暴于他们;纵然是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胡适则认为,“现在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理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民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使各方面的意见都可以自由发表”。

    我还给学生提供了其他资料。     孙中山认为:“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入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认为爱国主义、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是五四运动的时代价值。

    根据以上史料,提出以下问题:

    (1) 根据材料,学生代表是如何理解“火烧赵家楼”事件的?大总统徐世昌的观点是什么?梁漱溟和胡适反对暴力行为的理由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希望学生了解,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重要的是我们要分析不同观点形成的社会现实、政治背景、学术思想的缘起、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心理偏见等深层因素,这恰恰是揭示不同历史解释与评判的正当性的关键所在。

    (2) 这些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我们知道,人权问题、民主问题在当时的中国讨论虽有涉及,但很不彻底,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从内部看,从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交涉,群情激愤;到1916年袁世凯称帝,举国嚣嚣;到1917年张勋复辟,千夫所指;再到1918年中日军事密约事发,学生上街……国内舆论和民众没有一天安静过。从外部看,1917年两度俄国革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战胜,1919年巴黎和会,列强各国偏袒日本,损害中国权益,同样始终在刺激着国人的神经。试想,在内外种种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接连不断冲击着国人的环境下,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如何能够理性研究文化问题,如何能够置国家民族的种种危机于不顾专心谋求个性的解放?

    通过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看到青年的悲愤和使命,也要看到我们重建内在价值的必要性,对历史除了多一分理解外,更要明白时代有时代的局限,但是个人有个人的责任。

    (3) 将五四运动放到历史长河中,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到习近平的讲话,以及学术界的反思,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一事件?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不同视角的多元化评论,区分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的不同价值,并联系当下,看到五四运动的弊端和精髓。同时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爱国?

    环节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最后,从火烧赵家楼到火烧英国代办处,到2012年反日游行的砸车事件,教师呈现客观事实,不进行价值判断,只是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一再重演,我们不要做一个遗忘历史的人,怎样才能不遗忘?韩宠光是2012年9月15日的组织者,也是将被砸的日系车车主抬上出租车的那个人。时至今日,他依然会记得那天,在混乱的人群中一个六七岁的小孩问他的那个问题——

    “他说叔叔,为什么要砸车,为什么要打人呢?他不光问的是我一个人,他问的是这个社会,问的是这个体制的管理者,以及那些游行的围观者、参与者,打人的和那些看热闹的、呐喊的、助威的、录像的,问的是所有的人。”

    这一课,将会在孩子的疑问中结束,我们也会带着对人性的考问,对历史的考问,也带着对现实的进取和担当,来思考如何做一名理性的爱国者?如何划清道德与法律的界限?这不仅是历史的问题,不仅是学生和教师的问题,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环节四:历史写作探索

    对历史的思考,需要经过有秩序的表达才能实现与读者的交流,通过交流和碰撞,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才能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对于五四运动的讨论,可以生成一组论文。

    可选择问题/主题/话题举例——

    1. 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 火烧赵家楼何以发生?

    3. 从社会的角度看五四运动。

    4. 从法律的角度看五四运动。

    5. 从火烧赵家楼各方舆论看五四运动的影响。

    6. 假如你是当时的北洋政府,你该如何处理学生的暴力行为?

    7.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启蒙者和爱国者的角色分析。

    8. 从火烧赵家楼到火烧英国代办处,我们的历史学习忽略了什么?

    9.群众在火烧赵家楼和火烧英国代办处中的心态和作用分析。

    学生可以尝试将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感兴趣的主题或观点整理成小论文,并补充一些研究资料。

    要求如下:

    1. 要有提要,对论文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字数在50-150字之间。

    2. 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建议采用金字塔结构,正文段落不少于4段。

    3. 不得抄袭,引用必须注明出处。

    我始终认为,研究与审辩,反思与写作,才是历史教学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运城国际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