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6日 星期三
人物志
柴海军:走一条“本源语文”的求索之路
本报记者 金 锐

    何谓“本源语文”?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语文教师柴海军认为,语文学科应该回归汉语的字形、字音、字义。在探究语文本源的道路上,柴海军大量阅读经典,充分学习文字学和训诂学,并以此为依托开设了一系列语文学科拓展性课程,深受学生好评。

    ——————————————————

    人物志:柴海军,1976年生,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语文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本源语文”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研究工作,陆续开设“《西游记》阅读”“《论语》阅读”“说文解字”“河东吟诵”等课程。

    课程说:课程建设是一个教师最痛苦又最美好的灵魂舞蹈。

    ——————————————————

    “柴老师会给我们开有趣的课外讲座”“柴老师的语文课很有意思,他经常会讲那些课文以外的知识”……谈到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语文教师柴海军,许多学生都这样评价,甚至有一名学生笑着说:“柴老师喜欢‘吹牛’,他经常摇头晃脑地说:‘讲《论语》,全国没有几个人比我讲得好。’”

    “吹牛”的自信源于丰厚的学识,虽然柴海军对学生的说法有些不好意思,一个劲儿地否认,但他的确认为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教学教材中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对语文本源进行探究,增强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柴海军说道。

    整本书阅读:兴趣和深度是阅读的关键

    近年来,“整本书阅读”开始成为热词,但柴海军对这个说法一直颇有微词。“读书本来不就应该读一整本吗?”柴海军笑着说,“有人说学生读不进去整本书,我每次都说‘读不进去的是你指定的整本书’,如果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怎么可能读不进去?”在柴海军看来,许多阅读课程都变成了“图书梗概+答题技巧”,有的教师更是把“整本书阅读”做成一节节示范课,试图通过几节课就做好阅读课程……

    2008年,柴海军开设了《西游记》课程,他认为“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成为学生阅读的常态,亲近经典几乎成为语文教学的奢望”。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柴海军从妇孺皆知的《西游记》开始,不惜借用“标题党”的做法。

    “西游记的惊天谜案——孙悟空本领到底强不强”“西游记的最大谎言——吃唐僧肉到底能不能长生不老”“西游记的最大绯闻——红孩儿的身世之谜”,这是柴海军课程宣传的三大亮点。看到学生兴致盎然的样子,柴海军干脆将这“三大亮点”设计成课程的三个专题。“课程一共需要18课时,其中第一个专题占了2/3课时,因为其中许多内容都是与后两个专题相互关联的。”柴海军介绍。

    西游记的课程设计环环紧扣、层层推进,每节课在解开一个谜团后又引入下一个谜团,许多学生听课之余仍然反复阅读《西游记》原著。“我们既要尝试解开柴老师留下的谜团,还想验证柴老师的解谜是不是有道理。”学生说道。随着一个个谜团最终“真相大白”,学生在深入阅读、自主探秘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从那时开始,柴海军的《西游记》课程便成为康杰中学的保留选修课程之一。

    但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如此“解密”。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柴海军又开设了《论语》课程。一开始,柴海军采用的是选读法,选择一些经典语句与学生一起研读,但教学反馈立刻给柴海军打出“差评”——不少学生提出:“这些语句我们自己就可以看懂,看不懂的反而是没有选的那些。”柴海军反思自己的课程设计,最终决定直接进行《论语》这部经典的整本书阅读。

    怎样读《论语》?柴海军强调绝不能把《论语》课程变成简单的文言翻译,“从古至今对《论语》一书的解读汗牛充栋,一定要贯通古今,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柴海军自己也不断“充电”,他的参考书目包括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当代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几十种历代名家注疏,力争对每一条语句都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与“教导学生爱惜图书”的惯例不同,柴海军鼓励学生在书上做勾画圈点并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观点,他甚至专门用一节课教学生怎样进行“批注式阅读”。比如,读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时,学生会批注“不同断句会有不同理解”,并进一步注解:此句还可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几种断句有不同的解释,到底哪种更符合孔子生活的时代和孔子自己的观点?学生会在小组内部交流各自批注,分享有趣的批注笔记,整理批注后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柴海军也作为平等的对话者与学生一起参加。在柴海军看来,“批注式阅读让学生开始探索和发现文字背后可能存在的意义,也让《论语》课程更有深度”。

    《论语》课程怎样考核评价?柴海军表示绝不会进行书面考试。“学生对阅读经典本来就兴趣不大,再加上枯燥的考试,岂不是要‘万劫不复’?”柴海军笑着说道。在征求学生意见之后,柴海军决定以《论语》课本剧的形式作为课程考核评价。学生依托《论语》原文,自己编写剧本,自己导演彩排,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更加深了对《论语》的理解。

    2010年,柴海军完成了一部32万字的《论语新说》校本教材,成为开设《论语》课程的重要抓手;他还将《论语》的20篇内容分解到一个学年的10个月之中,重新进行课程的设计和规划,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说文解字:解密文字背后的文化符号

    在编写校本教材《论语新说》的过程中,柴海军越发感到自己学养的不足——《论语》中的许多字词他都无法精准解释。此时他正好读到清代名臣张之洞《书目答问》中“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一句,“小学”指的就是古汉语的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其中的文字学和训诂学就是在研究文字的字形演变及文字字形所表达的含义。于是,柴海军开始学习文字学和训诂学,《说文解字》更是成了他的枕边书。

    涉及文字学和训诂学不久,柴海军就在学校开设了与《说文解字》相关的课程“汉字常见部首字理解析”。但是柴海军坦言,自己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非常“自私”——因为《说文解字》记不住。“那时,《说文解字》已经精读了两三遍,但每次都是读的时候懂了,合上书又忘了。”柴海军苦笑着说,“干脆试着给学生讲讲吧,也许给他们讲明白了,自己也就读通了。”

    就这样,柴海军“现学现卖”,按照天文、地理、人体、动物、植物等分类给学生讲解《说文解字》中的各种部首。比如,讲到“天”字的时候,柴海军把“夫”字拿来对比。“为什么‘天’字不出头而‘夫’字出头?”问题刚一抛出,学生的好奇心就被调动起来,柴海军接着解释道:“这两个字都是‘大’字的衍生字,‘大’的字形是‘站立的人’。‘天’是人的最顶端,也就是‘头’的意思,所以‘刑天’‘天灵盖’等词也都由此而来,后来引申为头上的地方,如‘天空’‘苍天’等;‘夫’字是带着簪子站立的人,簪子插在人的头发之中,所以‘夫’字出头而‘天’字不出头。”

    这门课程柴海军有“三不讲”原则——太难的字不讲,用不到的字不讲,自己不懂的字不讲。然而即使这样,这门课程在开设两三周之后仍然难以为继。柴海军发现,虽然学生对课程内容很感兴趣,但是他们遇到了同自己一样的问题——学了就会,不学就忘。

    柴海军开始反思自己的课程设计,认为之所以学生难以长久记忆,还是因为这些知识无法经常使用。因此,柴海军重新设计了“中小学语文常见错字探源”课程,将常见错字用拆解文字部首的方法进行拆分,每个部分讲清楚后,整个文字的书写就不会出错了。这门课程起初只在教师中开设,后来渐渐过渡到学生之中。比如,写“炙”字的时候,许多学生记不清上面部分是一点还是两点,柴海军就告诉他们:“‘炙’字左上部是变形的‘月’,下面是‘火’,‘月’字代表‘肉’,合起来就是‘用火烤肉’。”学生记住了“月”字的变形,自然也就不会再在“一点还是两点”的问题上出错了。

    一系列的课程尝试,不但让柴海军对《说文解字》的理解越发通透,还坚定了他的教学理念——文字解析一定要边学边用。柴海军发现,古诗文一直是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甚至有的学生说“古诗文比外语都难学”“外语我不认识单词就读不懂文章,古诗文里的文字我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

    当教学古诗文时,如果遇到不好理解的文字,柴海军便将其拆解成几个部分,让学生不用查阅字词典就可以明白文字的含义。比如,在讲解宋代晏几道的《临江仙》一词时,大多数学生都把“去年春恨却来时”中的“却”字理解成表示转折的“但是”之义。于是,柴海军开始拆字,将“却”字拆成“去”和“卩”两部分。

    “‘去’字上面是‘大’的变体,下面是‘凵’的变体,表示一个人迈着大步离开洞穴,所以是离开的意思;‘卩’是一个人弯腰的状态,两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人弯着腰离开。”柴海军眉飞色舞地讲着,“人弯腰离开往往是后退着走路,所以‘却’常见的意思是‘退却’;人退着离开一定是先来到这里,然后沿着原路再走一次,所以‘却’就有了‘再一次’的意思……”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并记住了“却”字的真正意思,也对这句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今,柴海军准备再一次“挑战”《说文解字》课程,“原来的课程太过随意,自己也不是很懂,难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柴海军决心逐一讲解“说文解字540部首”,以“边学、边练、边用”为原则,配合自己融会贯通的经验,希望学生这次的“文字之旅”可以走得更远。

    “《说文解字》课程绝不仅是让学生认字那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深入理解汉字的构形、含义以及古人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他们对宇宙自然、天地山川、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思考和认知。”柴海军说道。

    河东吟诵:唤醒古诗文的另一重意义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这里的“永歌”便是古人的一种读书方法,叶圣陶先生将其命名为“吟诵”。关于吟诵,柴海军小时候便跟着奶奶学习,只是他当时还不知道“吟诵”这个名字。

    2009年,柴海军开设了一门名叫“诗歌”的课程,这个“诗歌”不是传统意义的解释,而是表示“诗是可以用来歌唱”之义。当时的课程设计很简单,每节课学唱一首古诗。“学生很有兴趣,但是总觉得意义不大,这是把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柴海军笑着说。

    课程的开设也让柴海军对吟诵进行了更深入也更系统的学习,他更多开始思考吟诵的原理和意义,开始考虑怎样将吟诵的发音特征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吟诵是一种类似歌唱的形式,有节奏、旋律和声音的长短高低变化,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诗文内容。”柴海军说道。

    此外,吟诵讲究声韵和谐,柴海军经常让学生体悟韵部变化带来的古诗文结构和情感变化。解读《蜀道难》一诗时,柴海军就让学生反复吟诵,体会其中的情感脉络:“古人作诗讲究‘用韵如用兵’,《蜀道难》一开始押韵到‘使人听此凋朱颜’,然后转韵,然后再转韵,直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最后从‘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到‘侧身西望常咨嗟’又是一个层次。参考韵部转换进行层次划分,诗歌的内容非常清晰,情感变化也非常明显。”

    在引导学生学习吟诵的同时,柴海军还去各地“采音”,他希望更多地听到并记录下那些快要失传的吟诵曲调。越偏远的地方越可能有收获,柴海军带着照相机、录音笔,翻山越岭来到一个个小村落,开始与那些耄耋老人打交道,采录了大量珍贵的民间吟诵资料。从这些吟诵曲调中,柴海军提炼总结、研究整合,挖掘出河东吟诵特有的韵律和风格。

    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柴海军计划“重启”吟诵课程。“吟诵课程不是一首一首教学生‘唱歌’,而是让他们掌握吟诵的本质,能够吟诵没学过的诗歌和古文,也能够分析古诗文的声韵特征以及声韵背后的情感。”柴海军这样表达他的课程目标。

    如今,柴海军将“河东吟诵”与“说文解字”结合起来,尝试设计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更立体的课程方案,他将其称为“本源语文”。顾名思义,“本源语文”旨在探索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等“本源”特点。“本源语文”除了在康杰中学实施,柴海军还将其推广至明远小学、解放路示范小学等多所学校。

    2019年,柴海军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全部用“本源语文”模式设计出来,编写了15万字供学生使用的教材和30万字供教师使用的讲义,还录制了172节网课,为全面推动“本源语文”奠定了扎实基础。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吟诵着这首古老的《南风歌》,柴海军那苍茫的声音似乎穿越历史而来,回荡着他一步步行走的苦辣酸甜。柴海军坦言“课程开发是个苦差事”,甚至经常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但他同时表示,只要用心研究,广泛参考前贤时人的学术观点,遵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课程开发也会成为一件‘赏心乐事’”。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