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2日 星期三
教育家影像
绍兴三先生
周一贯

    说绍兴的3位先生,主要不是因为我是绍兴人,而是3位先生对中国教育太重要了。

    毛泽东曾称绍兴为“名士之乡”,正是绍兴的“先生”才造就了绍兴的名士。

    鲁迅——“大先生”

    鲁迅是绍兴人,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教育家。1909年,他从日本回到杭州,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员。这是他教师生涯的开始。1912年他到教育部任职,从事的仍然是教育工作。1920年起,他又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学校的讲师。1927年,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

    人们乐于称鲁迅为“大先生”,主要是敬重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硬骨头精神,“救救孩子”是他一生的呐喊和奋斗。为什么要“救救孩子”?是因为旧社会摆下的“吃人的筵席”正在吃掉孩子。他们不仅不该被吃掉,而且“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正是为了“救救孩子”,鲁迅不惜“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这样的“先生”自然不是一般的“先生”,确实是“大先生”了。

    艺术家陈丹青曾于2008年作过一场演讲,题目是“笑谈大先生”。他说鲁迅是一个长得特别“好看”的人。在中国的文学家、教育家中,哪一张脸会比鲁迅的脸“更有分量,更有泰斗相,更有民族性和历史性”?他还认为,鲁迅是一个特别“好玩”的先生。生活中的鲁迅风趣、幽默,在课堂施教、文学创作上也是这样。这就难怪青年学子爱听他的课。

    这正是从生活的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先生”的“大”。那是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相统一的另一面的“大先生”。

    柯灵——“小先生”

    我国著名电影评论家、剧作家柯灵也是绍兴人。他当教师很早,1924年15岁时就到离家不远的小学当教师。因为他太小了,学生和村民都习惯叫他“小先生”。

    为什么那么小就当先生?纯属生活所迫。柯灵5岁时,父亲不幸病故,家境败落,这就自然要早早地去寻个可以糊口的行当。

    困境虽然可以销蚀不少人的宏图大略,却无法征服这位身材瘦小、个性柔软的孩子。柯灵硬是靠努力自学,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到了1928年秋天,离家稍远的绍兴马鞍西北乡创办了西村小学,他去当了教师。学校办得相当不错,“小先生”的教学也颇有特色,为当时绍兴县教育督学田锡安所赏识,居然被推荐去浙江省立第五中学。于是,柯灵从农村进了城。他开始一边教书,一边自学,一边写作。

    由于这位小先生出手不凡,柯灵又于1929年被调到了绍兴县陶堰的浔阳小学当校长。这时他已经不再是小先生了,而是治校有方的年轻校长先生。不久,学校获得了县里颁发的“管理优良奖”。

    就这样,“小先生”成了“大校长”。21岁,柯灵又被请去上海主编《时事周报》,从此“小先生”又成了“大编辑”,成了“大作家”。

    柯灵于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文学事业、电影艺术事业奋斗的一生,曾先后荣获全国散文荣誉奖、电影特殊贡献奖和高雅艺术奖。

    1996年,市、县政府为了学习柯灵这位从斗门走出去的“小先生”,决定新建斗门小学,并命名为“柯灵小学”。在新校落成的命名仪式上,时年87岁高龄的柯灵和夫人双双出席。这位绍兴的“小先生”,不忘初心又重回母校,与孩子们欢聚在一起了。

    夏丏尊——“妈妈先生”

    绍兴还有一位“妈妈先生”,他就是夏丏尊。

    夏丏尊是绍兴上虞人,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和翻译家。

    夏丏尊一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还在上中学时,因为父亲办的私塾缺教师,他就辍学当上了塾师。1905年留学日本,1908年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通译助教,1919年因“一师风潮”离校,应聘去长沙任教。1922年至1924年则在上虞春晖中学教语文,之后又去上海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夏先生的人格精神可以用“至诚至爱”来概括。对此,丰子恺有一段话说得很中肯: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而且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

    朱自清称夏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夏丏尊一直强调要对学生实行感化教育,就如母亲对待子女一样,充满爱护和关怀。于是,有人把他的教育称为“妈妈的教育”,甚至称他为“妈妈先生”“外婆先生”。

    夏丏尊在上课时从来不恶狠狠地训斥学生。有学生从上海前来春晖求学,因为身材矮小,就坐在前排。这个小个子上课时很喜欢提问,加上一口上海腔,同学们虽没有恶意,但总觉得他滑稽可笑,他发问时大家就忍不住笑出声来。夏先生碰到这种情况,也不训斥学生,而是在大家平息后,表扬学生这种好学勤问的精神,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求学问,就是要学要问。若是学而不问只得个一知半解,久之就会变得浅薄无知……”

    正是夏丏尊这种“至诚至爱”精神,驱动他完成了一件影响全国的大事——翻译出版了《爱的教育》,连出30余版,影响遍及全国。在这之前,中国似乎就没有“爱的教育”这个名词。

    绍兴的这三位先生,只是那个年代名士之乡绍兴诸多先生的代表,但如今依然照亮着千万先生前行的路。

    (作者系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原副理事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