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8日 星期三
刘萍治校漫谈⑥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
刘 萍

    过去外出参观,每当看到有些学校会议室里张贴的长远规划,还有追求诸多“一流”的办学理念,我总感到自卑得很。因为我无法预测10年、20年后无为中学会走到哪一步。面对众多的不确定性,我实在没勇气提出那些气吞山河、激动人心的口号。我唯一一次说出的豪言壮语,是在校长任职大会上,我说在我的任期内,一定要让无为中学的办学水平上一个台阶。这个台阶有多大?只能寄希望于我们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堂课的努力。

    无为中学“出身”贫寒。应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在省内没有丝毫存在感,本地生源大量外流。后来学校实现了“逆袭”,并且在很多县中开始“塌陷”的大背景下,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就是因为学校把所有的教育话语都变成了踏实的行动和不懈的追求。

    人们常说校长是一校之魂,但“魂”一定要附“体”,这个“体”就是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把每一天的工作都做好了,学生每一天的进步才可期待。

    当学校管理的重心全部下沉到班级和课堂时,我们也就能准确掌握“教”和“学”两方面的情况,即使有一个教师迟到,一个学生缺课,信息也会直达校长室。当学校对备、教、批、辅、考、研每一个环节都能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时,才会设法不断完善、提高,最后出错的可能性也就很小。

    学校工作需要创新,更要有章可循。学校建章立制的过程,也是一个校长寻求合作的过程。管理不是让教师服从校长,而是要服从学校发展这个大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所开展的一切,任何人不能例外。

    在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中,无为中学每个干部都必须将自己的备课笔记和批改的作业交给教研组长检查、签字。教学工作的安排,干部也不会有任何特权,所有任课老师一律接受聘任,干部也不例外。记得2007年秋季开学,我的名字出现在新高一教师待聘名单内,当时我已担任副校长数年,行政事务很多,很担心被班主任们“抛弃”。结果一位名班主任把我聘去了,我感觉受到重用,立即表示要好好干,服从她的管理。

    教学管理的极致往往是较真、死磕,不能讲情面,不能“下不为例”。有一年期中考试,一位教师在为非高考科目命题时敷衍了事,很多题目选自一本资料,令考试信度大打折扣。对无为中学来讲,这是一起教学责任事故。在行政会上,分管干部首先揽责,检讨自己把关不严,但不主张对这位教师惩罚过重,担心影响他工作,因为这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教师。我说,学校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态度含糊,以后类似的问题会不断出现。

    最终,这位命题教师在全校教职工大会受到严厉批评,神情沮丧,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过了一段时间,我请他到办公室来谈一谈,谁知我刚开口,他就诚恳地说:“刘校长,您别说了。您坐在这个位置上,只有这么做,要不然这么大的学校怎么管得好?”这就是一所学校的风气和文化,校长和教师目标一致,心心相印。

    对学生的教育尤其需要“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不能热衷于造势和吸引眼球。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学者蒋勋先生就认为,学校心理辅导室的牌子是空设的,大多学生不会无端跑去做心灵的告解,教师平常就要想法走进学生的内心,去发现他们,引导他们。我们曾经在冬天到来时,开展“吃好早餐不迟到”活动。有人认为小题大做,其实“吃好早餐”是对学生的身体负责,“不迟到”是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而两者都要做到,则要求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还有,几天运动会后,我们3000多人的学校,运动场上没有丢下一片废纸,这不就是素质教育的成果?

    作家迟子建在小说《采浆果的人》中塑造了一对智障兄妹形象,他们将春种秋收视为生活的最高原则。当有人在秋天来收购野生浆果时,这对兄妹没有和大家一样跑到森林河谷里采浆果,而是埋头将萝卜、土豆、白菜等一样样收回家。后来大雪突袭,其他人家一年的收获全部被冰封在地下。育人的工作像春耕秋收一样,其中的规律是根“缜密坚实的绳子”,要想不被那些化成“锐利无比的舌头”的“浆果”生生咬断,需要保持定力,抵制诱惑。

    因为埋头耕作,无为中学曾经有不少工作没有跟上形势,落在别人后面。但是,当大家都意识到常规的重要性,并开始掉转方向时,我们又成了走在队伍前面的人。

    (作者系安徽省无为市政协副主席、无为中学原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