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8日 星期三
将谈话变成对话
钱碧玉

    谈话,是班主任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谈话,不是训话,不是说气话、放狠话,让孩子抬不起头来,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最好的谈话方式是将谈话变成对话,实现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

    正面对话

    与学生交谈,绝非简单的“告诉”“灌输”,更非粗暴的训诫,而应该是真诚的启迪,耐心的感化,循循善诱的开导。

    自修课的纪律问题一向是班主任头疼的事情,我也不例外。在一次批阅日记时,我发现好几个孩子将“自修”写成了“自休”。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灵光一闪,我当即与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当“自修”变成“自休”。

    黑板上,我将“自修”两个字写得大大的,“自休”两个字故意写小。我先让孩子们谈“自修”和“自休”的意思,这难不倒孩子们,用“拆字法”解释,字义便一目了然。“自修”即自我修炼、自我修养;“自休”即自我休息、自我放松。我又问:“‘自修’意味着什么?‘自休’又意味着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自修”意味着努力上进、积极进取,意味着奋斗、挑战、突破。“自休”则是一种自我躺平、悠闲自得的状态。孩子们说得尽情,议得热烈,达成统一认识:自修是理想的学习氛围,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学习境界。总结时,我肯定了孩子们剖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并提出了期待。此次交流后,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正努力将“自我修炼”变成“自觉修炼”。

    对话,需要师生敞开心扉,相互倾吐,相互接纳,最忌讳教师“一言堂”,独占“话语权”。

    让黑板“说话”

    对话需要班主任抓住契机,把握时机。一天下班经过教室,我发现班里一片狼藉,地上满是纸屑,扫把横七竖八。孩子们早已去食堂用晚餐了。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

六(3)班的孩子们:

    生活在这样的“家”中,感觉如何?

                                         钱老师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还在操场晨练。再次经过教室时,我发现班级面貌已经焕然一新:课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地面一尘不染,清洁工具也整理得井井有条……转身看黑板,只见上面写着——

敬爱的钱老师:

    我们已经改正了错误,您能原谅我们吗?

                             全体学生

    看着,看着,我笑了。提笔再写——

可爱的孩子们:

    知错即改且态度诚恳外加书写工整,老师心中甜蜜无限!

                                      钱老师

    再次走进教室,已是晨读的时间。映入眼帘的是——

我们的钱老师:

    谢谢您的夸奖。看见您笑,我们也笑了。

                            您的学生们

    彼此心照不宣,我和孩子们同时笑出声来。

    在对话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一旦产生共鸣,班主任就获得了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此时,班主任的话语将会产生出巨大的激励和感染力量。

    “纸上开花”

    在纸上谈心交流是我和孩子们的习惯,我很喜欢这种文本形式的对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率性而写,贵在真诚”。《内卷与躺平》《木桶理论,短板效应》《班主任不在的日子》《舍得》《读书滋味长》……一本本翻看孩子们的日记,用心感受孩子们或长或短的文字,满怀真诚地写下我的感受、期待与祝福。在和谐对话中,在彼此信任中,在分享思考中,孩子们在变化,班级在进步,我和孩子们达到了心灵的一致、思维的共振,那种感觉异常美妙。

    私人定制

    在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时,我喜欢采用“预约”的方式,给学生自主权,自主选择约谈时间、地点及方式。学生一旦拥有了自主权,教育时空瞬间开阔宽大。交谈可以选择在一间空教室,可以选择在宽大的操场,也可以选择在用餐时,甚至可以采取打电话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学生欢喜,我也享受,谈话效果自然最佳。

    有一次,我给爱拖拉作业的邱杰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听得出他充满惊喜的声音。电话中,我只字不提他的作业,而是关切地询问他晚饭吃好了吗?喜欢吃什么菜?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等。最后,我嘱咐他早点休息,并有意无意地带了一句:“睡前不要忘记检查一下作业,明天该带的学习用品都放到书包里,这样才睡得安心哦。”

    第二天一早,邱杰交来了他的作业,很明显,作业本上有改动的痕迹,书写异常端正。让我惊喜的是,邱杰还在作业本里夹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钱老师,我是小草,您就是滋润我的清泉;我是小花,您就是照耀我的暖阳。亲爱的钱老师,谢谢您!”

    一个电话收获了师生双向的惊喜,谈话效果自然最佳。

    谈话,不是因学生身上出现了问题或班级发生了事情,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交谈,不需要任何预设,不受时间空间限定,充满温和可亲之感。班主任如果善于观察,敏于捕捉,匠心独运,随时随处都能成为谈话的好时机。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