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3日 星期三
悦读·话题
谁曾经不是孩子
刘珊珊

    拿到《教海漫记》时我心里有些犯怵,因为很少看这么厚的书,但一翻开便不愿放下,好似与于永正老师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一个个教育故事。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合上书,这句话便一直在脑海回荡,我不禁思考何为教师、何为教育?

    我认为,师者必心怀大爱,就像于永正一样。如果用一个字总结这本书,“爱”字再贴切不过了,贯穿本书始终的就是爱,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于永正说,谁曾经不是孩子。这句话豁达中蕴含着智慧,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变成孩子。当我们变成孩子,心中便有了爱,眼中便有了学生。

    师生平等,才能发生对话。但作为教师,许多时候我们苦恼于不能走进孩子,觉得与孩子之间存在鸿沟。慢慢地,一些教师开始随波逐流,不再努力改变现状。也有一些教师始终不理解,甚至采用威胁的方法让学生“听话”。久而久之,学生被束缚住了手脚,不敢做一点出格的事,失去了可贵的冒险精神;有的学生熟悉了老师的套路,变得无所谓。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只能更生气,然后再想一个能够吓唬住学生的方法,从此进入恶性循环。

    其实,当教师有这种想法时便是没有“蹲”下来看学生,没有将自己放在与学生一样的位置尊重他们。尊重都没有,何来走进学生、理解学生,又怎么能换来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呢?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反复强调“信任”二字,教师信任孩子,教室就不会有恐惧。

    信任源于什么?自然源于尊重和爱。是爱让于永正能够给学生足够的宽容和耐心。于永正的班级不乏“淘气鬼”,有在课堂上恶作剧的“小捣蛋”,有屡教不改的“小调皮”。但对所有学生,于永正都给予足够的包容,他说:“我做好了同一个孩子犯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错误的准备。对孩子的教育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是啊,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中得以成长。

    那么,什么是教育?教育是成长,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成长,它既是儿童发展成为合格社会人的关键阶段、黄金阶段的生活,也是教师漫长的职业经历。而这个过程应该充满幸福,符合人性。

    教育是一项互相成全的事业,于永正在书中写道“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尤其在当今社会,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很多时候学生在某一领域会强于教师,我们无须为此感到羞愧,而应该俯下身来,虚心向学生学习。就像在“今天我来做老师”班本课程学习中,学生小宋在全班面前图文并茂讲解了“曼德拉效应”。那一刻,小宋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俨然一位小老师,我坐在他的位置认真聆听,就是一个学生。这就是教育最美好的样子吧,想要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愿做一个像于永正那样的老师,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孩子的前路和远方。

    (作者单位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设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