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寻访百年老校
与儿童方便,成儿童之美
李惠娟 邱恭志

    走进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门口那排苍翠挺拔的松树静默庄重,这些树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小师生共同种植的,从一棵棵稚嫩的小树苗长成现在枝繁叶茂的样子,一代代实小娃在树下嬉戏、读书……校园里还有一棵奇特的歪脖子树,浑身散发着岁月沉淀的气息。树上挂着一个铃,很早以前它“把控”着整个校园师生的作息时间。后来有了电子铃,它本该“功成身退”,可它似乎已经成了实小的一部分,就这样一直留在了树上。

    近20年校园几经重建,慢慢展露新颜,可那些树、那个铃作为溧阳实小成长的重要见证,继续在新校园里陪伴着孩子们。

    120年变迁史

    溧阳市实验小学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的“平陵书院”。光绪28年(1902年)书院改为新式学堂“溧阳县高等小学堂”,这是溧阳市创办现代学校的开端,距今已有120年。第一任堂长是“儒学教谕”(清代管文人的官职)陈垂纶,学堂每年招收40名学生,学制4年,另设“蒙学班”(相当于初小)共两个班,每班20人,学制亦是4年,共12个班。

    1912年学堂改名为“溧阳县高等(级)小学校”,后又改名为“溧阳县第一高等(级)小学校”。1937年溧阳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校舍被日军占用作兵营,学校暂时停办。

    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决定办一所较具规模能起示范作用的中心国民学校,定名为“溧阳县示范中心国民学校”(简称“示范小学”),校址选定在原节孝祠。因日寇撤退时对校舍校产进行了极度破坏,“示范小学”初办时校园破败不堪,连一张课桌椅都没有。

    时任商会会长姜宝德出面召集城区大商户和木行业主开会,动员献资献料;政府亦同意拆部分城墙砖垒课桌凳。师生整天义务劳动,砌砖墩,铺木板,除杂草,运垃圾,到1946年3月中旬才正式开学上课。同年5月,当时的县长李乙飞、参议会议长姜玉书、省训团教育长许闻天以及沈同文、周西镐、姜宝德等40余人组成校董会,一方面继续向县内的富户劝募,一方面派校长马效祖等人向在上海的溧阳籍工商界人士发动捐资。这次共募捐到现款2000多元和一批木材,木材用于校舍修整,之后还制作了1000套课桌椅和25套办公桌椅。至此,“示范小学”有了一个像样的环境。

    1949年新中国成立,“示范小学”改名为“溧阳县东门街小学”。当时只有12个班级,18名教职工,大约800名学生,44间教学平房。1958年,溧阳办起了师范学校,“东门街小学”改名为“溧阳师范附属小学”,1960年被确定为“溧阳县重点小学”和“江苏省学制改革试点学校”,开设“周会、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常识、劳动、体育、音乐、图画”等课程。同年4月,当时的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欧阳惠林在本地领导的陪同下来校视察,对学校的教学改革给予肯定和赞赏。同年5月,学校被评为省先进单位。1962年,因溧阳师范停办,学校又改名为“溧阳县东门街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更名为“东风小学”。

    1978年,“东风小学”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小学”。1980年,省教育厅明确规定,省重点小学必须起示范带头作用,遂统一将省“重点小学”改名为“实验小学”。

    教育就是服务

    曾经,溧阳实小“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提出这一理念的是时任校长芮火才。在他看来,学校的管理就是一种服务,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发展服务。校长不能按个人意志管理学校,不能要求师生围着自己转,而是校长围着师生转,根据师生的需求创设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校长不是学校和师生发展的主宰,而是师生发展的服务员。校长管理学校的成效不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提高,而是师生发展满意度的不断提升。

    当时,为保障学生身体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学校坚持在上午第二节课后为学生统一提供点心,俗称“课间餐”。一开始,课间餐很受学生欢迎,但过了一段时间课间餐剩下的越来越多,所谓众口难调。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对策,但收效甚微。为此,有的老师提出索性取消课间餐。一筹莫展之际,学校管理人员从饭店点菜制中受到启发,提出让学生自己选择。于是,每周五食堂都会发放下一周课间餐菜单,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填写一周餐单。食堂工作人员统计分类,进行制作。这样,虽然食堂员工和教师的工作任务加重了,但是全校2500多名学生都能吃到自己喜欢的课间餐,也极大地减少了粮食浪费现象。

    在溧阳实小,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课间餐吃什么,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在每年开学季,你会看到类似于招聘现场的场景。学校提前做好班主任及配班老师的宣传介绍,学生和家长根据对教师的了解自主选择自己心仪的老师,这便是溧阳实小当时在省内甚至全国引起广泛关注的“选师制”。

    在“教育就是服务”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还推出了教育投诉制、信任投票制等,这三项制度实际上给了学生、家长和社会三次评价的机会:“选师制”是事前评价,“投诉制”是事中评价,“信任投票制”是事后评价。实施“三制”也把好了“三关”:“选师制”把好了入口关,“投诉制”把好了过程关,“信任投票制”把好了出口关。

    让自主观念和自由灵魂得以发展

    作为溧阳区域内办学的先行者,实验小学自带教育创新改革基因,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清晰而独特的教育主张,在秉持与延续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从未停止追求与探索,一如既往遵循“与儿童方便,成儿童之美”的原则,以“强健的体魄”“自由的身心”“持续的能力”“美好的品质”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卓越之路。

    这所百廿老校,始终坚持儿童的视角、儿童的立场,学生的生命需求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追求;始终坚持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完整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使得深植在这片沃土的实小学子的自由灵魂得以发展,自主观念得以培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就成立了学生舞蹈队、乒乓球队等。八九十年代,素质教育更是得以全面实施,学生在野外野炊、植树,在校园下厨、做手工,动手能力在一次次实践活动中提高,体艺活动蓬勃开展,“三棋”“科教”“珠心算”“书法”成为特色。动手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这些富有特色的节日校本课程串起了无数实小学子精彩而难忘的童年生活,校园里歌声嘹亮,书声琅琅,笑声飘荡。

    在溧阳,不乏一家祖孙三代都在实验小学就读过的家庭,曾经就有这么一个家庭,祖孙三代人一起到学校报名。孩子的外婆激动地从皮夹子里抽出一张黑白照片,照片右上角写着“一九五六年六一儿童节小白兔舞蹈留影”的字样。老人指着一群戴着小兔子头饰的孩子中的一个骄傲地说:“我是实验小学毕业的,你看这个小姑娘就是我。”又指着合影中唯一一位教师说:“这位漂亮的女老师是我们的舞蹈老师。六一儿童节,老师带我们排练了小白兔舞蹈,至今我还记得演出现场台下轰隆隆的掌声!”正当教师兴致勃勃地看着这张老照片时,孩子的妈妈又把一张彩色照片递到老师面前,指着照片上那个跑在最前面、正在放飞一架飞机模型的女孩说:“这张照片是我偶然在学校网站上看到的,这个女孩子就是我啊。这是我们六年级参加学校科技节时的情景。那时候,在实验小学上学真快乐啊,每年都有各种节,艺术节、体育节、动手节、科技节……这张照片里我放飞的是我亲手制作的第一个飞机模型。”站在一旁的孩子看着外婆和妈妈满脸的笑,也偏着小脑袋对着教师笑,对即将开始的实小学习之旅,这一家子应该都充满向往。

    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溧阳实小,考试分数就属于学生个人隐私,任何人都不能公布学生成绩,学校不鼓励分数竞争,在乎的是学生生活是否丰富多彩、自由快乐。学校把一节课的课时压缩为35分钟,每天因此多出一节课留给校本课程:一年级“动手做”、二年级“经典诵读”、三年级“小足球”、四年级“棋类”、五年级“地方戏曲”、六年级“篮球”。同时,学校建立了“清校制度”——下午4点40分之前,学生必须全部离校。这样就留给学生大量的自由时间,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10多年来,学校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芮火才校长“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让教师坚持学校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张康桥、邱恭志校长引领的指向儿童生长的课程改革,让学生始终处于教育改革的核心,诠释了教师存在的价值,即教师是一个课程开发者,是伴随学生生长的重要他人,让学校成为学生生长的完美时空。

    溧阳教育的“黄埔军校”

    在区域内,实验小学一直拥有着溧阳教育“黄埔军校”的美称,因为这所学校向整个溧阳教育界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教育人才。自1985年贺振华校长被授予江苏省特级教师以来,溧阳实小已经培养了9位省特级教师,他们分别是贺振华、蒋骏、芮火才、陆丽萍、林忠、周雨明、张康桥、邱恭志、周梦莉,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成长摇篮。

    溧阳实小一直将教师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发展,学校只有为教师的合理需求和专业化发展服务,教师才能更好为学生的合理化需求服务,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学校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即由学习者及其帮助者构成的团体,团体成员经常在学习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项目和研究任务,沟通、交流、分享各种资源,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体成员在集体学习环境中通过写作、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水平。

    从学校层面,我们为具有不同发展愿景的教师个体搭建不同类型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如青年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课题研究共同体、教学竞赛共同体、课程研发共同体等,通过这样的组织方式,走出了一条“抱团成长”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学校发展的路在何方

    悠悠岁月,100多年放在历史长河中似乎毫不起眼,但100多年的风雨沧桑给溧阳实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底蕴——120年间历任校长教育理念与改革实践、一代代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一次次的课堂创新和探索、大松树下一群群孩子的欢声笑语、学校获得过的诸多荣誉……

    今天的溧阳实小在经历了2007年和2017年与溧阳市外国语小学和溧阳市燕湖小学的两次分离之后,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等都有所削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溧阳城区建设“西拓南移”的规划格局,学校所在区域已然成为老城区,生源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7年溧阳市义务教育学校开始实施“县管校聘”政策,学校每年都有数名教师到其他学校支教或轮岗交流,几年下来优秀教师资源不断稀释。面对以上问题,百廿实小面临着学校发展史上的全新挑战。新一代实小人不得不思考:学校发展的未来之路在何方?

    曾经的实验先行者、改革弄潮儿,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在当前教育追求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溧阳实小应该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帮助每一位教师实现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整个师资队伍向更高层次迈进。要一如既往地“精耕细作”,在改革和创新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转变育人方式,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实现教育合力最大化……

    无论如何变迁,学校一直坚持的儿童视角不会变。因为发展需求被尊重,一代代学子对在实小度过的时光念念不忘:“感谢母校的素质教育,成就了我们最美好的童年。愿时光善待每一个小伙伴和每一位恩师,更善待我的实小,因为那是我精神上永远的归属,更是初心所在的神圣地方。”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