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职教之声
再谈如何破解职教招生困局
刘 强

    读了《中国教师报》9月7日14版《职教招生宣传不可剑走偏锋》一文,深有感触。该文作者列举了当前职教招生宣传的几种乱象,对当前职教招生宣传中违背教育规律、杀鸡取卵的做法表达了担忧,并呼吁叫停。

    作为一名参与职普融通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破解当前职教招生困局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提升学校内涵发展。一些地方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归根到底是办学特色不鲜明、学校内涵建设不足所致,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职业院校应在管理模式与教学方式、专业选择与课程设置、职教高考与产教融合、技能证书与认定标准上办出特色。

    首先,要强化教学管理。当前不少职校存在重招生、轻管理,重技术、轻文化的情况,甚至部分职校完全是“放羊式”管理,校风学风不好,学生的文化课没学好,技术也没学好,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许多家长也将职教生视为“差生”的代名词,使得职校招生越来越困难。逆向来看,主要是管理不到位。

    其次,要优化课程设置。职校应该一体化设计文化课与专业课,而不应简单按照年级将二者割裂安排。一体化设计应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二者权重。例如文秘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对文化课要求比较高,烹饪专业、服装专业对专业水平要求比较高。职校还应根据专业特点灵活设置学制,例如美容美发专业采用一年制就可以完成专业学习,而化工专业或电工电子专业则需要三年制才可以完成专业学习。

    再次,要深化产教融合。当前一些企业看不上职校的学生,往往给这些实习生安排机械重复的初级技术工作,学生似乎成了企业廉价劳动力,于是厌烦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应有之义,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标准时应该邀请企业参与,这将提升学校专业结构与企业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匹配度,实现深度产教融合。

    最后,要坚守认定标准。职业教育需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学习培养的成果依据和技能水平的鉴定依据。职业院校在技能认定工作上,应将教学与评测分开。统一的评测方法、统一的评测题库、统一的评分规则和严谨规范的组织流程,是技能等级证书权威性的体现,是职业技能等级真实性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证书的含金量被社会认可。

    职业教育办得好,毕业生技能强、就业好,能在一个地区或行业形成自己的口碑,才会改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所以职业院校自身要加强内涵建设,以培养“大国工匠”为导向,提升自身专业吸引力,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是积极参与职普融通,紧抓二次“分流”。当前职业院校争抢生源最激烈的环节在中考。普通高中也会出现体量不小的无法适应学习的学生,这批学生通过职普融通去职业院校往往表现得如鱼得水,最后在职教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职普融通不仅能帮助职业院校破解招生困局,还能创建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双赢的局面。例如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互派教师共同教研,可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中职学校可以派专业课教师到普通高中,以校本课程形式开设专业技能课,帮助普通高中引导学生二次“分流”;普通高中也可以派学生到中职学校进行技能学习,以丰富自身劳动课程内容。

    三是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凸显办学特色。职业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培养专业特色突出、动手能力强的一线技能人才。但许多职业院校设置了10多个专业,在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没能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专业,办学特色不鲜明,导致缺乏吸引学生和家长的亮点。当前,世界正发生着巨大变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科技等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职业教育也必将发生深刻变化。职业院校应针对实际因应施策,将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社会需求、企业创新改造等紧密结合起来,及时调整,凸显办学特色。

    四是优化职业教育建设,减少无序竞争。当前职业院校招生困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同质化严重,而就读或希望就读这类职业院校的学生太少,供大于求。这需要政府从生源数量、经济发展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当地的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避免重复审批。对于办学质量上乘、拥有朝阳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学校,政府应给予支持。对于办学质量差的学校,政府可相应取缔,减少无序竞争。

    总之,职业院校要破解招生困局,参与职普融通、抓二次“分流”是补血的方法。而只有尽力提升办学质量,办出真正高质量、有特色的职业院校,才能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供需问题,这才是提升自身造血能力的方法。

    (作者系山东省威海市第四中学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