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让优秀教学成果“活”起来
单道华 陈 元

    2020年12月,江苏省南京市入选首批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教学成果推广的本质是在地区和学校之间开展知识管理活动,成果应用方通过对优秀教学成果的获取、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提高教育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获得更高育人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南京市通过厘清知识管理目标、构建知识管理体系、优化知识链管理等举措,构建成果推广应用的新格局。

    关注愿景管理,变“要我推广应用”为“我要推广应用”。一个地区选择推广应用什么教学成果,与地区已有教育基础、未来教育愿景密切相关。为了激发成果推广区域和学校(幼儿园)内驱力,南京市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是保障教育发展机会公平,为所有中小学提供选择权和参与权。聚焦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难点,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心态,南京市经过反复论证,共选定外省市1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和本市3个一等奖成果给予推广。确定推广项目后,南京市把选择权下放到全市12个区域、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和幼儿园,基于自愿申报、应收尽收的原则,最终确立了3个整体推广应用区和259所中小学、幼儿园推广应用单位。

    二是激活实验区、学校(幼儿园)内驱力,坚定“学习范本,成为自己”意识。针对成果推广应用中容易出现的全盘否定已有文化、随意解读外来成果、碎片化运用外来经验的问题,南京市在成果推广应用中提出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忠于主体,即忠实成果中具有普遍性价值的课程理念和实施原则,尊重原成果核心要义;二是回归本体,着力解决区域、学校(幼儿园)实际问题,积极打造校本特色,激发成果应用方的应变和创新意识。

    优化组织结构,构建“多中心”推广共同体。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管理方、成果方、应用方和指导方如何协作?“多中心”推广共同体是南京给出的答案。南京市自上而下设立了工作小组、项目小组和实验学校(幼儿园)共同体。在计划、总结、交流、评估环节,工作小组行使管理与推进职能,平时则利用工作简报在线交流各项目推进情况;项目小组均由市教研室资深教研员牵头,联合成果持有方和学校代表组成推广共同体,共同负责某项成果推广应用;若干实验学校(幼儿园)组成片组,片组设立领衔学校(幼儿园),组建种子教师团队开展片区教学研讨活动。这些举措让跨地区、跨学校、跨部门的推广共同体得以真正形成。

    聚焦“学—用—创”,促进成果活化、知识创新。脱离了原来教育教学情境的优秀教学成果,如何交付给实验学校、实验教师使用,何以在不同学校发挥育人功效?这是摆在工作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南京市在成果共享、应用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学”字上下功夫,切实解决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的问题。各项目小组和成果持有方专家团队通过对成果的解构和研判,聚焦成果最具实践价值的课程理念、实施原则、操作策略和典型案例,提炼出可操作的工具和模型,为广泛应用于实验学校打好基础。成果持有方为最大程度还原成果在真实情境中的样态,以现场观摩、视频等方式呈现操作过程。同时,为满足应用方不同的学习需求,努力为不同岗位、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实验学校提供量身定制的高品质课程。

    在“用”字上求有效,广泛开展课堂观摩、课程审议、案例分享等活动。促进知识转化重在“用”,实验学校结合校情或整体应用或局部应用优秀教学成果,致力于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为解决成果推广应用流于形式的问题,5个项目组深入实验学校(幼儿园)开展教学诊断和深度指导。各项目组每学期至少组织一场实验学校(幼儿园)的成果展示活动,通过面对面、点对点、手把手的帮扶,克服成果推广应用的随意性、机械性。

    在“创”字上求突破,协同开发教学新资源、探索育人新举措。南京市通过课程开发、专题研究主动将成果应用与落实“双减”及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助力学校文化再发展、质量再提高。比如在“小主人教育”成果推广中,为促进持有应用双方深度融合,琅琊路小学成立四个研究中心,实验学校自愿派团队加入其中,通过协同开展项目攻关促进“小主人教育”再应用、再发展;玄武区作为“作业成果实验区”,通过区域协同研训行动、作业众筹式资源建设、融入式支持平台建设等途径有效推广成果,为成果推广探索出一条新路。

    (作者单位分别系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南京市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