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2日 星期三
落实新课标面临的五个挑战
王红顺

    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少专家从新课标修订背景、框架、地位、作用、意义等宏观角度进行了解读,但笔者认为,进一步细化新课标解读,是当务之急,期待更多专家能站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深入解读,让一线教师在落实新课标过程中不仅心中有方向,还要手中有方法,脚下有路径。笔者结合近期的学习,特梳理如下几个可能面临的挑战。

    素养导向目标的表述

    素养导向的目标分为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它有四个关键点:一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包含学习单元的核心知识,三是明确学习的可迁移路径,四是外显学习过程的任务类型。

    单元目标不能是课时目标的简单累加,也不能是大而化之的概念凝练。目标设计要指向全面育人的发展性思维,指向立体进阶的结构性思维,指向方法引领的整体性思维,指向成果应用的探究性思维;要让目标的制定依据、过程看得见,让目标的呈现和实施看得见。

    单元目标表述应该是多元开放的,主要方法有:一是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什么;二是依照学科核心素养维度表述;三是可以参照《理解为先》一书的目标呈现:单元主题、核心问题、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做(用)什么;四是简化方案为:知道使用哪些知识、技能,理解哪几个大概念及学后能做什么,也可以简化为学会迁移、理解意义、掌握智能;五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倡导的三个维度的目标书写:通过什么样的真实情境的学科实践,理解哪些大概念,形成什么素养。这样的单元目标书写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显然是一大挑战。

    单元教学设计

    传统的单元设计是以知识点体系组成单元,新课标下的大单元设计是以大概念为线索组织单元;传统的单元设计是以碎片化问题串推进,新课标下的大单元设计是以统整后的任务链推进;传统的单元设计重视本节内容,最后再整合提炼,新课标下的大单元设计首先考虑本单元大概念是什么?各节之间有什么关联?有共性,就依据共性提炼一条理解线索,有较大差异,就聚焦差异另提炼一条理解线索,有较小差异就归入同一条理解线索,追求的是这一小类、大类的本质是什么,背后思维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瞻前顾后、上挂下联,系统化进行;任务之间互融互通、相互支撑,共同指向大概念理解。

    学后反思的价值与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认为,学后反思是通往核心素养的唯一路径。素养导向的新课标时代,要变课堂整理为学后反思,侧重点在于借助深度体验、反思感悟、达成单元大概念所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学后反思强调整理、反思,但重心落在关联、转化上。关联,强调本节知识与已学过知识借助同化、顺应、构建知识系统,实现知识结构化,同时也强调自我关联,即从元认知层面进行自我反思、正向反馈。转化,是升华,把认知变成情感,倡导让学生感悟本节课可远迁移的核心观念、观点是什么,解构、改变、可升级大观念有哪些,可解决哪些真实情境下的问题。

    学科实践活动操作

    像专家一样思考的学科实践活动并不复杂,重在突出学科实践特点,语文、历史、理化学科性质不同,探究的方式也不同;像专家一样思考特指关注解决该类问题的思维、程序、方法步骤,学会用大概念、关联、原理、态度迁移去整体思考、解决问题。通俗地说,就是专家做事、解决问题时是怎样借助大概念来确定程序、步骤作为学习程序的。

    学科实践活动具体步骤是问题解决步骤,而不是原有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当堂达标”课堂流程的固定环节,如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审题、分析、设元、列方程、解方程、检验。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站在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上设计序列化学习活动直至问题解决,让教学真正直击学科本质。

    “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不是本次新课标发布才提出来的,它对过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新厘定。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对其进一步迭代升级,即从传统“双基”时代突出知识点掌握的“教—学—评”一体化、三维目标时代强调全面知识理解的“教—学—评”一体化走向以学习质量标准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

    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的“教—学—评”一体化强调从碎片化教学设计走向大概念统整的、系统化的学习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要求从单一学程设计走向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认知系统的学习系统整体设计——目标设计、情境任务设计、规则设计、工具设计,尤其是关注目标达成设计;“教—学—评”一体化重视问题化系统构建,重视学习脚手架、学习策略多元分层设计,即关注知识在情境中的意义化——将知识放还到情境中,在情境中引发多样化的学习实践,将情境中的知识抽象为学科中心的关键概念和能力,再放到新情境中去检验;“教—学—评”一体化要求从常态教学方案设计走向突出大概念深度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即从传统的先确定目标、再确定学习内容、最后设置达标检测的正向设计,转向先确定学习目标,再确定检测目标、达成判断指标依据,最后依据这些指标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嵌入式评价、过程性评价、任务式评价,评价贯穿教学活动和任务始终。

    艰难的道路不会拥挤。越是走进课改深水区,遇到的问题就越有挑战性。新的一年,期待更多学校能不断深化课改,从追求课改效果局部最优解走向思考课改全局最优解,期待把课改“想得到的美丽”一步步变成“看得见的风景”。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陈中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