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2日 星期三
如何重建县域教育新生态
吕晓文

    按照国家对新型冠状病毒实行“乙类乙管”总体方案,教育部印发了《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新学期师生已回归校园开始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但这场疫情使学校教育方式、手段、评价、课程等都发生了关联性改变。后疫情时期的学校教育如何有效开展,让师生尽快恢复到疫情前的教育和生活状态,是教育人必须深入思考的话题。

    学校:未雨绸缪,构建全新的教育体系。疫情3年,学校的运行节奏被打乱,面对面的教研、培训等群体活动弱化,当恢复线下教学时教师可能一时不适应。所以,学校要启动教师发展机制,做好教师心态和工作状态调整,为新学期的校园生活做好心理和工作准备。教师回归学校后团队合作可能会出现磕磕碰碰,因此需要围绕育人本位的回归量身定制必需的心理培训、“热身活动”等,让教师尽快融入团队中。

    而学生长时间参加线上教学导致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充分等“夹生饭”现象不容忽视,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特点,针对学生问题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补差方案。

    作为人群密集区域,校园疫情防控不容忽视。在新常态下要推动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同步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学校要探索线上教学由辅助阶段进入线下线上混合式阶段,借助优质网络课程资源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顺应时代,成长为新型教师。教育是群体互动的工作,后疫情时代教师在培养“才”的同时要更多关注“人”,线上教学互动性不足,部分学生容易出现不合群现象,产生失落感、孤独感,甚至出现自我边缘化等问题。所以,教师要提前谋划,着手研究班级、学生实情,加强学生社会性教育,促使学生重建良性的伙伴关系。同时,关注学生心灵,通过对话搭建师生、生生、学生与家庭之间的桥梁,扩大对话圈,修复疫情时各种关系中渐渐疏远或者紧张的氛围。

    学生:回归本质,实现人格塑造。教育要围绕“人”的发展展开,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回归本源。

    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教育要弥补线上教学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不足,将学生的思想教育摆上议事日程,开好思政课,抓好“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团课、班会等契机,用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引领学生思想道德的逐步提升。

    其次,加强习惯养成教育。身体健康是培养“人”的起点和基础,新冠病毒来袭和全国大面积感染,让学生经历了病痛的折磨乃至亲人逝去的痛苦。要让学生懂得强健身体的重要性,而强健的身体是靠健康的生活习惯养成的。所以,学校要将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规范化、体系化、制度化,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再次,开展自律自强品格教育。疫情期间,许多学生丢失了生活规律和良好行为习惯,足不出户,甚至沉溺于游戏,影响了身体健康和积极心态。学校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自律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规划。

    最后,强化生命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安全、成长、关怀的教育,使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

    家长:转变观念,做最好的陪伴者。如何与孩子交往、与孩子共同成长,成为后疫情时代父母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

    回归线下教学后,一些偶发事件容易引发家长对学校的不满。学校应提前制定预案,分析家校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以问题为导向,重建与家长的良性关系,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契机,举行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调、对话,把家校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前预防,凝聚育人合力。

    疫情之后的学校教育还将面对更多的热点和痛点问题。要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内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都需要提前深度思考,未雨绸缪,重构县域教育发展新生态。

    (作者系甘肃省泾川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