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1日 星期三
数学语言的背后是数学思维
张冬梅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会有学生说不到“点”上。表面上看似乎是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足,实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够。数学语言就是数学思维的载体,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指导学生使用学科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如何说好”。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三个小妙招。

    第一招:完整地“说”。在教学中,教师要留意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并提出要求用“完整话”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有限,通常需要看图描述数学信息和问题,教师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进行叙述。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计算过程的表述,这样不仅能够巩固算理算法,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小学数学中经常出现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题目: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45×28+55×28,学生能说出:“这个算式表示45个28与55个28的和是多少,因为45和55能凑成整百,所以用乘法分配律把45和55先相加再乘以28,表示100个28是多少,等于2800与原式结果相同。”在教学时教师要适时进行提示:“你能把信息和问题说全吗”“你能再完整说一遍吗”“你可以再说一遍,试试能不能表达得更全面”。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完整表达的过程中巩固知识点,使阐述的数学意义、算理算法、数学思想等更具体、更全面、更高质。

    第二招:数学地“说”。日常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想法,但学生经常会出现将生活中的“口头语”代入课堂的现象。如果教师不能通过有效指导和对比训练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将越来越“苍白无力,不知所云”,甚至出现概念性错误。

    比如,在学习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300÷10”时,学生总口语化地说: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盖住,而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被除数300和除数10同时除以10。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提醒学生经常使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可以通过追问:“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还可以怎么说”“还有其他的词语表示这个名称吗”“怎么表达更准确”等,鼓励学生表达。因此,让学生学会“数学地说”,即将生活中的语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训练和引导成为规范的数学语言,可以达到强化数学语言表达的目的,为学生准确和高质量地表达数学意义、概念奠定基础。

    第三招:多样地说。在数学语言词汇积累充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导学生用多种叙述方式表达一个数学意义或数学方法,这样让学生交流数学知识和思想的语言更丰富,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有效掌握。

    比如,可以更换实际问题中问题的表述形式。这种练习必须在已知的数学信息和解答的方法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表述同一个问题。一道应用题的问题可以更换几种问法:“锄草的人数去掉多少与浇水的人数一样多”“浇水的人数再添上多少就与锄草的一样多”“浇水的比锄草的少多少人”“浇水的与锄草的相差多少人”等等。表达的语句虽然变了,但其数量关系的本质没变。这种语言的训练可以提高小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这个算式还可以怎么理解”“这个问题还有别的问法吗”“你还可以怎么叙述”。通过这样不同的语言表述,既能让学生熟练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同时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得到提升。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并说到“点”上,相信通过这样长期有效的训练,学生都能展示出“言必有中,言之有理”的风采。

    (作者单位系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