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纵横谈
送教下乡要送到教师的心坎上
梁富强

    随着新冠感染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各地又陆续恢复了送教下乡活动,这对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促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但调查发现,部分送教下乡活动存在形式主义严重、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引起一些乡村教师的不满。因此,送教下乡,一定要送到教师的心坎上。

    一是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使送教下乡活动更具针对性。部分送教下乡活动在提高课堂的“精彩度”上下足了功夫,但忽视了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偏离了送教下乡的价值取向,导致活动当天“掌声雷动”,活动结束后乡村教师“纹丝不动”,课堂“涛声依旧”。活动组织者应通过实地调查、线上问卷等形式,真正弄清乡村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迫切需求,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乡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达到“送以致用”的目的。

    二是基于真实的场域和学情,使送教下乡活动更具“乡土性”。一些送教者将本地区或本校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展示给乡村教师,结果乡村教师“不买账”,认为送教者的课“中看不中用”。课堂的有效生成一定要基于真实的场域和学情。送教者应走进乡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扣乡村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紧扣乡村学生的生活开发教学资源,紧扣乡村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因此,送教下乡必须以乡村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要有“乡土味”,以增强教学的适切性,达到“水土相服”的目的。

    三是适度“让台”于乡村教师,使送教下乡活动更具互动性。不少送教下乡活动都采用名师执教、专家点评、乡村教师观摩的形式,乡村教师大都被动接受,很少有展示、表达的机会。这不但不利于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还可能将乡村教师“带偏”,因为乡村教师更熟悉学情,更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就某些具体问题而言,其处理方式往往更科学有效。因此,可采用“同课异构”“同课共备”“同课共议”等方式,努力提升乡村教师的参与度,达到“送学相长”的目的。

    四是制度化、常态化进行,使送教下乡活动更具可持续性。现实中,不少送教下乡活动结束后,乡村教师就很难再见送教者的身影,更谈不上与送教者进行有效沟通。事实证明,“碎片化”的送教下乡活动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送教活动不仅要做到制度化、常态化,线上指导、交流、讨论等也应做到制度化、常态化,以达到“持续推动”的目的。

    五是定期进行评估,使送教下乡活动更具实效性。送教下乡活动不能“一送了之”,相关部门或单位应定期评估送教的成效。评估时,不能只看方案做得多么精致、宣传材料多么感人,而应走进乡村学校,走到乡村教师身边,重点看困扰乡村教师的专业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否真的得到了提高。如果发现问题,应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督促整改。对于成效明显的送教,应及时给予表彰奖励,以达到“以评增效”的目的。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蓬溪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