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2日 星期三
观点

    教育中的“信任危机”

    大理大学教授刘晓巍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撰文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教育信任问题与中国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文化变迁存在着密切联系。

    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讲,过去的“传统”教育关系以熟悉的血缘、地缘等为信任保证。家庭、邻里、朋友、群体以及小规模共同体,乃至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都是以情感联结为基本特征的。这种信任的基础之上,即便教师对学生采取了相对激烈的惩罚措施,也不会被视为有恶意。

    到了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契约型的外在控制因素如合约、职业规范等成为教育关系的主要调节因素。随着“不在场”的陌生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普遍的基于制度的信任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受教育者的主体安全和认同得不到关照,个体性焦虑逐渐增长,同时随着教育生态的竞争日趋激烈,量化指标考核的非人格化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不信任或低水平的一般性信任蔓延。

    教育虽然试图去缓解这种焦虑,但是面对工具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泛滥,一直没能走出“器”的思维逻辑和片面理性的束缚。在知识、技术以及社会的裹挟中,教育也无力从根本上解决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焦虑问题。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近日在北京教育学院的一次演讲中表示,有些学校把家长当上帝,有些学校只留家长的联系方式,孩子出问题了才找到家长。但家校之间到底应该建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家校关系不是主辅,是协同;不是两方,是三方。家校关系中,不是只有家长、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最重要的一方其实是孩子。所以,在思考家校关系时,如果我们不关注孩子与家校的关系,就会迷失方向。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如果你不喜欢这个孩子,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一个孩子不会去相信、认可他不喜欢的人说的任何观点。很多孩子能够学好一门学科,首先是因为他喜欢这个老师。

    在学校里面关系其实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定是师生关系。如果我们解决不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就永远解决不好。但非常遗憾,大部分学校和教师是在解决家校关系。

    衡量学校的校风最为重要的是同伴关系,起主导作用的是师生关系,但大多数学校的管理者认为这个地方没有问题。但我抽样调查了一批学生,其实他们在同伴关系当中是很痛苦的,特别是到了小学五年级以后。同伴关系不好,家校关系自然也不会好。

    (崔斌斌 辑)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