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2日 星期三
这样的春游学生喜欢
秦风明

    近日,四川省安岳县华严九年制学校学生春游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校方称这种集体活动已推行多年,引发网友热议。春游视频里,学生们洋溢着青春的笑脸,在教师的带领下,他们背着锅碗瓢盆,背篓里装满柴火、蔬菜、腊肉、香肠,有的手里还拿着折叠桌……秩序井然排队前行。另一段视频则是在一处空地上,学生们分工明确,挖坑、开灶、生火,有的负责洗菜切菜,有的负责生火煮饭,全程自己动手,不仅有家常小菜,甚至还有酸菜鱼等“硬菜”……每人做完自己的“拿手菜”,围成一圈,与同学互相分享。网友见此直呼“这是童年的美好回忆”,称赞“这才是真正的春游”。

    其实,“春游”作为学校的保留项目,由来已久。只是随着时代变迁,其内涵与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时至今日,绝大多数学校安排的春游大多是与景区景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合作,校方把学生统一送过去,然后按部就班走行程。这样的春游很大程度上是游览观光或兴趣体验,春游本该有的“游玩”意味少了些。

    华严学校的春游视频之所以引发热议,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好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学生自己准备食材、自己做饭,尽管整个过程状况百出,但参与者无不兴味盎然。学生乐在其中,玩得尽兴,亲身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2022年4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成为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行动指南。这种背着锅碗瓢盆的春游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寓教于乐。春游野炊以及整个准备过程,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做饭等劳动技能,有着显而易见的推动作用。为了能在野炊时“露一手”,不少学生主动向家长提出学做菜,这种场景化的牵引构成了一种自我驱动,使得“劳动教育”有了具体抓手。春游野炊,正是提供了一种迥异于日常校园生活的独特体验。从实际效果来看,培养了学生的自理意识、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强化了劳动教育效果,增进了师生情谊。

    这种返璞归真的春游,于当下而言,尤其稀缺而特别。春游看似简单随意、粗线条,实则极其考验学校的组织能力。带学生外出,风险太大,要是学生在活动中有个闪失,出了安全问题,怎么办?

    诚如该校校长所言,“安全是春游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尤其在玩得高兴时学生可能就会忘了安全,这时老师和班干部就要多操点心。只要把工作做细致,就会大大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要是这也怕,那也怕,那什么活动都不能开展了。只要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事,就应该努力去做、坚持去做”。为了给学生留住那份放飞的快乐,这种“知难而上”的坚持便愈发显得难能可贵。

    不能因为怕,就不去做。春游是学生融入大自然的最好方式,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春游还承载着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春游该如何开展,并没有标准范式。倘若教育工作者真正能从学生的内心期待出发,能从教育的内在规律出发,多些不拘一格的尝试,那么就一定能创造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壶关县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