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2日 星期三
新论

    成长是以课堂为中心画同心圆

    我一直坚持认为,听名师讲课不如把自己的课用摄像机录下来,反复回放、观察、思考。10年前,我曾经向日本中小学教师做过一项调查:你在教学改革中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听了各种各样的讲座,对你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统计结果显示,位于第一位的是对自己教学的反省;位于第二位的,小学教师回答是向同年级教师学习,初中教师回答是向同学科教师学习;排在第三的是校长的讲话和建议;排在第四位的是外校其他教师的建议;排在第五位的是地方政府组织的教师研修工作;排在第六位的是与大学教师之间的合作。这个数据告诉我们,教师成长是以自己的课堂为中心画同心圆,不断拓展,是从自己的教室中学习,与自己的同事沟通,向同事学习。

    ——《当代教育家》杂志

    学习是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程

    学习是与教材的对话,与同伴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让学生去体验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是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程。我们不能命令学生去学习,如果是被命令的话,学生讨厌学习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通过学习能让孩子不断有新的发现,交到新的朋友,发现新的自己的话,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果你的学生不爱学习,一定要尝试从“命令学生去学习”到“让学生去做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改变,要努力把竞争的环境变成大家一起合作学习的环境。比如“小组讨论”,一些教师把“小组讨论”和“小组对话”的概念搞混淆了,他们错误地认为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话才叫小组讨论。其实仅仅让学生开口讲述自己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交流的不过是已经知道的内容。我认为,没必要一直交流已经知道的内容,只有当我们交流不知道的内容时,才会马上提出“该怎么办”的疑问,并思考接下来该如何行动。因此,学会相互倾听才是重要的。一个好的学习小组不是一直踊跃发言的小组,而是大家在认真倾听、低声交流的小组。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

    学校教育中的探究、协同与创造性

    探究只能通过协同来实现,因为探究是综合多种思考才能带来的结果,没有探究的协同在学校教育中是没有意义的,单纯的交谈或单纯的合作在学校教育中同样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需要将探究和协同看作一个整体。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分天才才有的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创造性是所有孩子都拥有的潜在能力,不从这个观点出发的创造性教育就会失败。还有人认为创造性教育是瞬间的灵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牛顿的故事,看着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创造性不是一瞬间的灵感,它是持续不断学习的成果。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创造性不是能力,而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可以塑造的机能。这种机能的可塑性非常强,因此这种可塑性就成了创造性的基础。

    ——第八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

    (以上观点均来自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由伊哲摘编)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