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2日 星期三
共同体:阅读生活的一种方式
李思琪

    近来,ChatGPT成为热门话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它以“未来已来”的姿态提供给我反思当前教育的契机:教育的中心是人,我们如何使“人”成为“人”呢?我认为,寻得意义感,保持创造力和独立精神才能帮助人回归主体性,而阅读就是题中之义。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营造温馨共进的阅读氛围,打造阅读共同体,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阅读习惯,逐渐成为一个大写的追求至善至美的自由的人。

    什么是阅读共同体?我认为,阅读共同体就是所有人(学生、教师、家长)朝共同目标一起阅读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一起分享阅读的兴趣,朝着“育人”的目标互助共生。阅读共同体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也意味着需要建构理想的阅读生态。

    我所在的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取消了传统的行政班,建设了匹配课程特色的不同学科教室。这样的学科教室天然带有创造的可能性,它既是课堂讲授区、教师工作区,也是自学区、研讨区,更因为教室环绕着一圈书柜而成为名副其实的阅读区。这样的教室是构筑阅读共同体的空间保障,有利于班级阅读氛围的营造。

    每个学科教室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为我的语文教室取名为“见贤思齐”图书馆,一是与我的名字谐音,带有个性化色彩;二是这个名字代表了我所希望构筑的阅读共同体目标——学生通过书籍获取知识和成长,向热爱读书的同学看齐,在教室里形成好的学习、阅读氛围。为教室取名,让整个阅读共同体充满归属感。

    为了鼓励学生多读书,我在教室墙壁挂上了借阅记录单,学生可以在借阅单上记录自己读过的书,阅读3本书即可兑换一枚印章,印章可以用于期末兑换奖品;我也会让学生在教室后方白板上摘抄诗词、名言或者文段,打造书香教室。

    每学期结束,我都会让学生整理并制作自己的文集。开学时,我将其中的优秀作品陈列在杂志架上,渐渐地,往届学生与当届学生的优秀习作集都在“见贤思齐”图书馆保留了下来,成为学生可以阅读的对象。此外,我还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手抄报、卡片和家长的互动作品等张贴在教室后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精进自己的习作,而且让整个教室都成为一个温馨、有生命力的成长档案馆,共同体的所有人都可以共享其他成员的生命经验。

    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说“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学生爱读科幻、探险等作品,是非常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的。但是,许多家长反映孩子读了许多书,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却没有提高。我想,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只读故事,不思考,不输出,阅读体验不能起到提高阅读能力的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阅读能力,我不对学生阅读的书目进行统一要求,但是无论读怎样的书,都要呈现一定的阅读成果。作为班主任,我设置了多样化的阅读反馈方式,有难有易,可以口头复述也可以书面表达。

    书面阅读成果表现形式多样,在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时,我让学生设计故事插画,并让其他学生推理插画对应情节,实现多层级互动;在阅读《水浒传》时,我让学生创作评书,并为同学表演;在阅读《海底两万里》时,我将教室装扮成“鹦鹉螺游乐园”,在教室的不同角落设计了海底剧场、海底博物馆、海底文创商店、海底花车巡游区等,并分小组布置了相关任务。

    之所以采用多样化、可选择的阅读反馈方式,是因为我认为不需要赋予每一个当下的阅读以过重的意义,这样才有利于形成温馨的阅读氛围,让每一个共同体中的个体切实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共同体的舒适,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阅读不是负担。

    未来已来,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人类对于主体性的追求,对于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追求不会改变。阅读共同体的打造,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旅程的跋涉中不孤单、不盲目、不放弃,让阅读成为他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他们不断构建对世界的想象,感知世界,丰富自我,创造未来。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